【政策想想】 台灣好教育:從九年國教、九年一貫到12年國教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教育史上,確實有一些改革與進展,例如:1968年的九年國民教育,一舉讓六年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2004年,更全面推動了九年一貫的課程。此外,經過20年的努力,12年國教終於在2014年上路。

這三次較為大家熟知的教育改革,其正向影響有之,負面問題卻也不少,例如:當年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由於師資缺乏,造成教學成效不良的影響。此外,因是國民教育,原本不準備進入國中就讀的孩子,卻順勢進入國中,致學習狀況不佳,復因學校欠缺輔導機制,衍生留級與不留級的問題,倘實施留級的淘汰制,並不符國民教育的精神。實際上,有些學生因長期未能得到教師的支持與肯定,遂無心於課業。一昧以升學為導向的教學,更苦了年少時期稍欠抽象思考、或不願順從單調學習環境的孩子。所以,教材教法未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也未能進行個別輔導,以發揮學生的潛能,才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其次,關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僅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的分科教學,常須要負擔本身學能之外的學科教學,以物理教師而言,若欲在物理科之外,也擔任化學科的教學,尚有餘裕,然而,倘須兼教生物,或是地科,即與其學科專業相去太遠,這樣的情形,對於具生物、地球科學專長教師,倘須兼教物理,則亦存在不少的困難,由於這個問題,也讓整個九年一貫的美意,難以貫徹,甚或遭到不小的抗拒。

歸納前述二次重要的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仍在於教師的準備度。換言之,當國家在推動重大的教育改革時,倘相關的配合措施或條件未臻齊備,對於實施成效,必將大打折扣,甚至留下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背負著全體國人期待,於2014年開始實施的12年國教,咸認為可以減少學子的壓力,可是,由於入學方式未見妥善,顧此失彼的超額比序計分問題,弄得學生、家長心浮氣躁,怨聲四起,學校、教育行政機關亦疲於應付。無可諱言,在制度實施之初,哪些學生該進哪一所學校,確實是一大問題,蓋因大家仍習於以成績作為升學的考量與依據,驟然實施新制,學生、家長實難以適應。加以我國的地理區域,縣市、城鎮、村里之間,多未有天然隔離,交通亦甚為方便,欲落實社區學校多有困難,因此,12年國教伊始,易造成學生「高分低就」,或「低分高就」的現象。倘若所有高中職學校,無分公私立,皆能有一定的水準,學生自然樂於就近入學,可是很明顯的,不僅公立學校之間存在著差異,私校間的差異更是不小,更由於公立學校無法容納所有的學生,須借助於私校提供入學名額,教育主管機關如何計算私校所應得的補助經費,甚或私校能否妥善運用經費,提升教學品質,皆有賴適切的監督與管理。

然而,意欲完全仰賴教育行政機關,不僅力有未逮,也不切實際。最近更聽聞許多私立中學在實施12年國教之後,竟然讓家長趨之若鶩,甚至必須提早進入其相關的私立幼稚園、小學,俾日後能順利進入私中。面對此一偏畸現象,教育主管當局,實應好好瞭解其成因,並提出有效方策。私人興學固值得鼓勵支持,但是公立學校若不能得到大眾信任,實有違政府推動國民基本教育的初衷。

12年國教究竟能帶來哪些福音?在實施之前眾所期待的是,可以有效減少學子的升學壓力,好讓在不同階段的學子,至少在國中階段,仍可多適性發展三年,然而學習是累進的,有心從事學術發展的學生,在不同階段,自有不同的需求與發展,難謂12年國教即可以減緩壓力。

因此重要的是,教師應適度減少評量次數,並用比較開放、實作的評量,以評測學生的理解力與應用技能。美國下一代科學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NGSS)即強調3D(三個面向)的學習,那就是融合(1)跨界學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和(2)學科核心概觀念(disciplinary core ideas),以及(3)科學與科技的實際應用(practice),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還可增強學生對於學科間關聯的理解,特別重要的是理論與應用的結合。裝備這樣的能力,才足夠一生所用。

所以,實施12年國教之後,切莫再以背誦式或填鴨式、機械式的解題訓練,進行教學。此外,各級學校更應充實教學內容,並以多元彈性的教學,提供不同性向、興趣、專長的學生,獲得適切的學習與發展。教育行政機關應傾全力協助各公私立高中職學校的發展與提升,齊一各校的水準,讓每一個學校皆能成為不同學生心目中的好學校。少數具有特殊功能的學校,更應秉持教育價值、功能與內涵,辦出特色,以因應特殊需求的學生。當然,財政仍是12年國教的關鍵所在,如何妥善分配資源,更有賴中央、地方與公民一起商討與解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