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在失敗這門課得到「A」

還記得在里約奧運,台灣女將陳玟陵因傷退場落淚的運動是什麼嗎?沒錯,是角力。《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正是描寫關於角力運動的電影。如果你聽到角力二字,就覺得沒興趣,那就太可惜了。

因為我個人認為,這簡直是印度版的《KANO》(2014)。具體理由有四:一、改編自真人實事。二、角力或棒球兩者在國際運動賽事上,並不熱門。三、說明運動精神是具有普世性,不僅超越性別、種族,也可從而召喚出一種想像的共同體。四、故事推動的敘事者交由旁觀者,《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設計堂哥的虛構角色、《KANO》則設計吳波陪棒球隊練球。

不過,說實在的,我看過的印度電影並不多。記得某次影展的中間空檔,有名男子向我問道:「你等等有空嗎?我有一張票,多的,免費送你。」我算了一下時間,約莫可以看個大半場,我就去看了。那部電影叫做《沙魯克罕之終極粉絲》(Fan)。雖然因為趕場而沒看完電影,但我對身為寶萊塢三K天王之一的沙魯克罕(Shahrukh Khan)留下深刻印象。他在片中分飾兩角,一是寶萊塢巨星,也就是真實生活的自我面貌,二是來自庶民階級,卻是追星徹底的沙魯克罕大粉絲。

為什麼要從沙魯克罕說起呢?

何日偕行來時路──台灣道路設計再思考

父祖走過的路,現在繁榮起來了,車多了,道路拓寛了,可喜可賀!但是,可別攜兒帶孫的去緬懷祖上榮光,去回首來時路喔!因為那是找死,走在那裡被車撞死是自己的錯。台灣的道路90%是不考慮行人的,不只是郊外的幹線道路没有行人專用道,連人口密集的市區,也没有考慮行人。

在日本,很難找到没有人行道設計的路,即使是通往羽田空港的,幾乎没有人會去走的幹線道路也設有人行道。他們認為,道路的第一順位是給人走的,不能為了車流而本末倒置。

【日本想想】紅到發號外!上演1500次的日本舞台劇《Endless SHOCK》觀劇記

所謂的「號外」,是在重大事件發生時,為了讓民眾可以快速地掌握情況,報社緊急印刷分發的報紙。而在2017年3月31日傍晚,位於東京大手町的讀賣新聞大樓也分發號外,內容是——堂本光一所飾演的舞台劇《Endless SHOCK》系列作,於當天下午達成了公演1,500回的成績。

一位演藝人員的舞台劇,有要到發號外的程度嗎?《Endless SHOCK》身為贊助單位之一,讀賣新聞的高規格對待是很合理的;身為粉絲,這是自己喜歡的偶像達成了一項生涯里程盃,當然很重要;而對於我來說,從進入帝國劇場、觀賞《Endless SHOCK》到讀賣新聞為舞台劇所做的一切回顧與報導,都讓人覺得像遁入一種奇幻的空間,參與了一場包裝得精巧細緻、令人著迷不已的娛樂盛宴之中。

【書摘】用心的草率:看似不認真的英式精準,卻是成熟的做事智慧

書名:用心的草率:看似不認真的英式精準,卻是成熟的做事智慧
作者:山嵜一也  
譯者:林佑純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28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6904

有禮冷漠?錯,英國人超會「喬」事情

提到「喬事情」,多數人腦中大概會浮現比較負面的印象,也有不少人會覺得這是亞洲人特有的做事風格,不過真是如此嗎?

山嵜一也

一級建築士。山嵜一也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

1974年生於日本東京都。芝浦工業大學研究所肄業。後於2001年隻身赴英,以觀光簽證的身分應徵當地五百家以上的公司,被其中59家直接謝絕面試,就此展開在英國的建築生涯。任職於Hakes Associates時,以遊客中心的設計入選RIBA獎。之後轉任Allies & Morrison公司,負責歐洲最大地鐵轉乘站──國王十字聖潘克拉斯站的設計現場監察。其後負責製作倫敦奧運整體規畫模型、參與後奧運主要計畫架構、格林威治馬術競技場的現場監督工程。

Twitter:@yamazakikazuya

家長寧選私校棄公立 教改問題在哪裡?

各縣市私立國中(完全中學國中部)進入招生旺季,台中市多所私中每校報考學生人數高達五千人,私校入學考試當天的盛況宛如小學『聯考』;而台北市四所私中也很搶手,錄取率或中籤率均低於二成三。

家長們擠破頭地將小孩子送往收費昂貴的私中就讀,主要原因有二,一為台灣升學考試制度的朝令夕改,又加上十二年國教那多如牛毛的超額比序,讓孩子讀私中,專心讀書直升高中拚大學,不用為假多元的超額比序奔波忙碌;二則是私中管教相對嚴格,可以預防孩子行為偏差,降低孩子品格『冒險』的機會。

筆者狐疑,教改專家學者編織了二十幾年的教改美夢,擘劃了理想國度的教育藍圖,社會大眾們的觀念思維卻沒有因此有所轉變,反而緬懷起過去考試制度的美好。究竟是凡夫俗子不懂教改專家們的用心良苦?還是教改專家們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幾點意見供參:

【人心人術】想當台灣人:樂生「一百分天使」丁德貞來不及圓夢

她來自西班牙,一輩子都在台灣照顧最弱勢的痲瘋病患......愛台灣,想當台灣人的她,生前沒能盼到拿到台灣身分證的那一刻......

前些日子,有個新聞,立法委員為了爭取陸生納台灣健保,在立法院砲轟官員:「陸生竟不如外籍神父修女......」

很多外籍神父修女,他們甚至比我們還早來到台灣這塊土地,雖然來自國外,卻將一輩子都奉獻給台灣,他們在台灣從年輕到老,老了、病了真的值得我們好好照顧他們。

丁德貞修女,就是一個例子。

她來自西班牙,曾奉派到中國,她在安徽的孤兒院照顧孤兒;政治動盪,讓她不能再留在中國大陸,丁修女請大家把孤兒院的孩子都認養回家,她才安心地告別中國。

離開中國,丁德貞修女跨海來到台灣,她到竹東照顧台灣的孤兒。

回應經濟日報:都有能力到海外工作了 還回台灣幹嘛呢

新南向議題熱,台灣人有意願赴東南亞求學、工作的比例日增,雖然部分民眾與媒體仍脫不了「東南亞=落後」的一貫想法,仍抱持著「歐美=好棒棒」的奇怪邏輯,但大抵相信隨著資訊交流頻繁,台灣對自己的東南亞鄰居,理當越來越了解,並更能夠以平等且宏觀的角度視之。

這幾天經濟日報一篇「大量國人赴海外工作 是福是禍?」(2017-03-26)的奇文,顯然充分展現了還停留在1980年代的思維,以及充滿偏頗與神奇的推論。簡單來說,該文主要重點有三個:

一、台灣人在中國、東南亞工作的人,約佔總海外就業人數的73%,他們將因為待遇相對越來越差、不習慣語言語文化、或者「離鄉背井的痛苦」,而漸漸失去在當地工作的機會;
二、大批無法適應海外工作的人(文中主要指中國與東南亞),將會蜂擁回台灣,要嘛成為失業人口,要嘛在台找工作排擠掉別人的就業機會,進而推升失業率到10%,高於美國的5%或亞洲平均的4%;
三、賺美金、港幣、歐元...才是「值得加許的好事」,才能幫台灣賺外匯、「值得炫耀」。

【書評書介】鐵的歷史:《張發奎口述自傳──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導讀

書名:張發奎口述自傳──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口述:張發奎
訪談紀錄:夏連蔭
中文譯註:胡志偉
出版:臺北: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張發奎,字向華,一名逸斌,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清化鄉矮嶺村(今隘子鎮彩嶺村)客家人,家族流傳自稱唐始興伯張九齡之後。張發奎生於前清光緒22年(1896年),家貧而16歲從軍,民國元年考入粵軍廣東陸軍小學,同學有薛岳、黃琪翔、余漢謀等,在校期間秘密加入國民黨。

直升武昌第二軍官預備學校畢業後回鄉投入粵軍,因守衛的廣東省士敏土廠被選中為護法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府,成為孫中山侍衛。軍政府改組為七總裁制,隨援閩粵軍陳炯明驅逐廣州陸軍部長兼廣東督軍莫榮新桂軍。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與薛岳、葉挺同任警衛團營長。陸軍總長陳炯明叛變後,張發奎一度率部眾於始興打游擊,從此為廣東鄉人稱為「大王」。

【縮影人間】台灣人的香港想像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泰國推銷台灣旅遊時,批評「香港很無聊,香港一個小島有什麼好玩。」意外引起台港網友的熱議。

東方明珠,是許多人小時候心中的香港,這是教育給台灣人的一種想像。不過,周星馳與古惑仔,是許多人長大後心中的香港,這是電影給予台灣人的另一種想像。

很多台灣年輕人,對周星馳電影的對白多能朗朗上口。即便離周星馳風潮的1990年代已經超過20年,但電影台仍夜以繼日地重播,讓很多人心中都有個周星馳。周星馳,應該是不少人心中的香港。

台灣與香港,看起來是兩個世界,但早年卻是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