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
徐子軒
3 月 14,2014
樂觀的中國人與悲觀的中國事
中國夢是甚麼? 世界知名的公關行銷集團WPP(Wire & Plastic Products)給了答案,在這份名為The Power and Potential of the Chinese Dream的研究報告指出,無論中國、美國或英國人的夢想都很相似,不外乎健康、快樂,以及美滿的家庭生活。但是關於國家夢就有很大差異了,美國少有將自己的夢與國家夢聯繫起來(...
新一
3 月 13,2014
【週四想想】打狗吹水:「見山是山,但此山已非彼山」:重拾「萬惡國民黨」吧?!
參禪之人,總習慣以「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是山,但此山非彼山」的三種境界階段來形容證道過程中心境的歷程變化。同樣的,對於國民黨在台灣,從威權、到選舉和本土化所開展出的民主化時期,到馬邦伯帶領國民黨重回執政,吾人對台灣民主的禪悟心情,就如同這三個境界一般。 「萬惡國民黨論」的退散? 威權時期,國民黨是萬惡淵藪,...
顏思妤
3 月 13,2014
韓國擁核進行曲:密陽的眼淚
311福島核災後,新聞報導不斷指出輻射汙染擴散的嚴重性,與日本僅一海峽之隔的南韓,頓時陷入一片恐慌,民眾對於水產等相關的食品安全產生疑慮,對日本的農產品更是敬謝不敏,全國掀起了一股反核聲浪,廢核戰歌驟然響起。 2013年3月11日福島核災兩週年紀念活動,以「Stop Nuke」為主題,於首爾市政府前廣場舉行。(作者攝影) 然而,...
陳清泉
3 月 13,2014
【時事想想】這廂留地圖,那廂拆電台
近日兩則與歷史文物保存有關的新聞又上了媒體版面,究竟地區發展碰上文物保存該如何抉擇?兩者能否魚與熊掌兼得?城市更新和保存集體回憶之間,如何取得適當的平衡? 圖說:央廣虎尾分台舊照。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陸軍馬祖地區支援指揮部補給油庫日前整建營區,發現一幅美國國土全幅壁畫埋在油漆裏,研判是53年前美軍顧問團所留,軍方下令保存,並加以報導宣傳。與此同時,...
張智程
3 月 12,2014
【京都想想】「台日韓民主框架」──尋找一個「進步亞洲」連帶形成的可能性
日本大學院漫長的春季假期,讓筆者有機會透過日韓學界與社運界進步友人的牽線,造訪韓國數個人權現場進行對話,返回日本後又直接前往福岡參加日韓兩國進步法學者所共同舉辦且行之有年的日韓常設共同論壇。而最近之所以密集且積極的與日韓兩國的進步人士接觸,是因為自己開始構思一個「台日韓民主框架」、乃至於進一步構築一個「亞洲民主連帶」形成的可能性。 ...
謝仕淵
3 月 12,2014
KANO之後 臺灣棒球下一章
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導演的電影《KANO》,描述1931年嘉義農林棒球隊從實力貧弱不振,到最終進軍甲子園,奪得亞軍的過程,電影未演先轟動,上映後觀影者眾。關注棒球的臺灣人,藉此才認識嘉農,否則眾人皆以為臺灣棒球的起點,始於台東紅葉少棒。 戰後初期,迄至1980年代,嘉農的故事隱蔽了數十年,直到民主化與本土化潮流下,才能被言說乃至廣泛流傳,當係戰後初期的政治價值所致,...
潘信榮
3 月 11,2014
放下道德譴責,來場飲食革命吧!
從塑化劑、毒澱粉、大統、胖達人到近日的鼎王,食安危機就像是月經般的固定報到。然而隨著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我們也彷彿愈來愈痲痹無感。於是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犬儒主義者,抱著「反正吃那麼久了也死不了」的心態,假裝問題不存在。或是像網路鄉民般訴諸市場機制: 「不爽不要吃」。 台灣藍鵲茶團隊的同學,除了賣茶,平時也實際參與農事。 圖片來源:新鄉村協會...
李中志
3 月 11,2014
克里米亞的惡水大橋
蘇俄索契舉行的冬季奧運,瑕不掩瑜。雖然耗資無數,但索契冬奧只是普丁展示俄羅斯再度崛起的花絮。三個月後,普丁還要連同八大工業國領袖再度回到索契,主持第四十屆的八大高峰會。這是普丁第二次做東道主舉辦八大高峰會,也是日本除外唯二的兩次在非西方國家舉辦的八大高峰會,普丁絕不會等閒視之。但隨著烏克蘭局勢的變化,這高峰會是否生變,成為未知數。 索契位在黑海東岸,...
Mattel
3 月 10,2014
【週一想想】政治台灣:人民的素質決定政客的品質
3月9日,民進黨台北市長初選市政辯論會熱鬧登場,但是坦白講,一如往常的選舉電視辯論,究竟有多少人會在乎辯論會的內容?會審視候選人提出的具體政策? 我想,是否「喜歡」這個候選人,是否「認識」這個候選人,是否這個候選人言行曾經「得罪」過我等等抽象因素,才是決定許多選民支持與否的關鍵。至於候選人真正的視野、能力與具體可行的政見,根本不是多數選民考慮的真正因素。 事實上,人民的素質,...
余杰
3 月 10,2014
「習四條」能夠哄騙幾個台灣人?
台灣人走過荊棘,歷經熬煉,已有足夠的能力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
‹
…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