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四條」能夠哄騙幾個台灣人?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人走過荊棘,歷經熬煉,已有足夠的能力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彭明敏
 
中國官方新華社於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九日凌晨公布了習近平會見連戰時的談話全文。至於連戰說了什麽則語焉不詳,因為連戰是去北京朝貢和受訓的,他的言論大可不必公告天下。唯有習近平說了什麽,才是兩岸必須洗耳恭聽的聖諭。
 
中共當局將習近平的談話概括爲「習四條」,與三十多年來中共不斷演變的對台方針如「葉九條」、「江八點」、「胡六條」等遙相呼應。九、八、六、四,仿佛是一場賭博中各自獲得的點數。有趣的是,數目刪繁就簡,越來越小。
 
所謂「習四條」,大致爲以下幾點:
 
第一,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係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易解決,但「兩岸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血脈」。
第二, 第二,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大陸方面完全理解台灣民眾的心情,熨平心理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第三, 第三,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基礎是兩岸關係之錨。
第四, 第四,兩岸應「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
 
那麽,會有多少臺灣人被這口吐蓮花、甜言蜜語的「習四條」說服呢?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左)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右)(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若不收刀入鞘,如何體現「一家親」?
 
習近平的四點講話,裹上了糖衣、塞進了「中國夢」的私貨,乍一看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習近平一開頭便說:「台灣同胞崇敬祖先、愛土愛鄉、純樸率真、勤奮打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煽情的手腕,堪比溫家寶。很多善良的臺灣人大概認為這是一位「知心姐姐」在娓娓道來。其實,正如毛澤東對鄧小平的描述那樣,「表面上看是一團棉花,其實是開鋼鐵公司的」,習近平的講話外柔內剛,對此前中共預設的兩岸和解的三大條件「一中框架」、「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並沒有絲毫鬆動。
 
習近平宛如笑面虎,笑裡藏刀、口蜜腹劍。他的這番話說得動聽,卻未承諾撤除中國瞄準臺灣的一千多枚導彈,就連溫家寶昔日作出過的、畫餅充饑式的許諾,他都不屑於再重複一遍——二零一零年,溫家寶在美國紐約會晤華文媒體時,針對有記者詢問的中國何時撤除對臺導彈一事表示說:「兩岸和平發展的情勢在這兩年的表現,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機,也反映了兩岸人民的願望和要求,我想你提出這個問題,最終會得到實現。」
 
漢語是一種模糊語言,溫家寶的「模糊戰術」爐火純青:所謂「最終」究竟指什麽時候,只有天知道。如今,溫家寶已經退休,中共的導彈依然殺氣騰騰,溫家寶說過的話成了廢紙一張,讓當初的臺灣輿論空歡喜一場。
 
習近平的此番談話隻字不提中共對準臺灣的導彈下一步將如何處理,而津津有味地品嘗以陝西小吃為主的席氏家宴的連戰,又豈敢冒昧打聽?連戰到北京,是爲兒子的前途尋找出路,而不是爲臺灣民眾的安全請命。
 
中國在東南沿海佈置的針對臺灣的導彈,有的西方媒體估計接近兩千枚,也有的分析家認為大約爲一千枚左右。二零一零年,臺灣國家安全局局長蔡得勝在台灣立法院提出國家情報工作和國家安全的相關業務報告時表示,中國在東南沿海對台灣部署的導彈,數量多達一千四百一十枚(陳水扁政府時期爲一千三百二十八枚)。這是迄今為止公佈的最具體的數字。由此可見,馬英九並未締造兩岸真正的緩和局勢,中共並沒有因為馬英九的輸誠而「化鐵爲犁」。
 
習近平口口聲聲說「兩岸一家親」,既然是一家人,為何偏偏要兵戎相見?臺灣早已放棄蔣介石時代「反攻大陸」的計劃,中共卻從未改變吞併臺灣的野心。這些瞄準臺灣的導彈大都是中國最先進的、極具殺傷性的武器,可不是擺擺樣子、虛晃一槍的道具。
 
當年《環球時報》甚至叫囂說,中共導彈的精準度,可以直接打到時任總統的陳水扁的辦公桌上。中共御用文人解釋說,這些導彈不是打臺灣人民的,而是打台獨分子的。這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難道「台獨分子」就不是臺灣人民的一部分嗎?難道僅僅因為他們主張台獨,就要置之死地而後快嗎?如果將「台獨分子」全都殺光,臺灣還剩下多少值得中共信任的「良民」呢?
 
這一千多枚導彈,若一起發射,必然「驚天地、泣鬼神」,小小的島嶼瞬間便陷入萬劫不復之境。曾擔任解放軍二炮部隊副司令員的趙錫軍,洋洋得意地在官方媒體上炫燿這批導彈的戰略作用:「我們的彈道飛彈是幹什麼的?就是要飛越敵方的領土,讓人民起重大的恐慌。」這裡的「敵方」指的就是台灣。
 
趙錫軍為何將習近平所說的「親人」當「敵方」呢?難道作為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不能有效領導和約束這個高級將領嗎?實際上,趙錫軍說的不是他的「個人看法」,而是中共最高層的真實思想。趙錫軍與習近平的「二人轉」演穿幫了。
紅旗二號飛彈(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有錢未必歸心,民主才有共鳴
 
習近平活潑、平易的語言風格,比刻板、枯燥的胡錦濤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習近平說,「我們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願意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這句話意味深長:前半句是虛晃一槍,後半句才是真材實料——「我們中國有得是錢、有得是人、有的是市場,只要你們乖乖聽話,就可分得一杯羹。」君不見,無論是鴻海集團的郭台銘、旺旺集團的蔡明衍,還是佛教界的星雲、慈濟,不都成為中共的座上賓,其在中國的事業風生水起、紅紅火火,甚至“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利有利,要名有名”,如此雙贏,何樂不為呢?
 
習近平未必有信心「打下」臺灣,卻有信心「買下」臺灣。面對習連會上一字排開、點頭哈腰地接受習近平「親炙」的臺灣工商界鉅子,習近平儼然一副衣食父母、皇恩浩蕩的模樣。
 
與明目張膽的經濟收買相比,習近平所謂的「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言不由衷、自欺欺人。臺灣黨外運動的先驅林義雄在新書《只有香如故》中指出,目前,中國對臺灣所用的方法不外乎是「武力威脅」和「利益誘惑」。
 
「前者只是傳統帝國侵凌弱小的伎倆,後者縱使台灣有少數人短期獲利,但事實證明對全體台灣人民以及長期的經濟發展來說,並不見得有利。更可議的是,這種方法蔑視台灣人民的人格,把台灣人民當成是可以「威脅利誘」的賤民,同時也暴露了中國自認為強國、富國的傲慢自大,對中國與台灣的良性互動不但毫無助益,反而成了互相猜忌、敵視的原因。」
 
這是我看到的對中共對對台政策最精闢的論述,寥寥數語,畫皮畫骨。雖然「習四條」說得冠冕堂皇,但歸納起來就是林義雄說的這兩條——「習四條」還不如直接叫「林二條」。
《只有香如故》下冊書封
 
中共財大氣粗,就能讓臺灣人「北望王師」嗎?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喬納森·沙利文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台灣民眾渴望與中國大陸的良好關係所帶來的和平和繁榮,但他們並不願意為了得到和平與繁榮,而放棄主權或民主。」
 
所謂「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習近平不敢深究。其實,它不僅包括直選政府首腦、三權分立、多黨競爭等現代民主制度的關鍵構建,也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論和新聞出版自由以及集會、結社自由等基本的人權保障,當然還包括臺灣壓倒性的、作為獨立國家而存在的國家認同。
 
前兩者,屬於習近平在中國宣佈的「七不講」的範疇,既然習近平不准中國民眾講述和尋求這些制度文明和生活方式,又怎麽會樂於看到臺灣民眾提前享受到這一切呢?而後者,更是習近平旗幟鮮明地反對的臺灣的核心價值。
 
那麽,臺灣人的國家認同究竟為何?還是讓臺灣民眾自己開口說話,他們不是任何政治勢力所能「代表」的。習近平這廂話音剛落,那廂就有權威民調出爐,顯示究竟什麽是「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
 
據「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國家概念分與合」民調新聞稿披露,調查顯示有百分之69.7%的民眾認為台灣和大陸是兩個各自發展的國家,9.6%的民眾認為兩岸同屬分裂的中華民國、有2.4%的民眾認為兩岸同屬分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18.2%的民眾未明確表態。換言之,符合習近平內心預設的「大一統」理念(而且是統一於中共政權)的臺灣民眾只有2.4%,根本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
 
對於習近平的誇誇其談,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臺灣學者和政治活動家林濁水撰文指出,習近平講話「就像烹調,雖然食材相同,仍以一中框架為鍋底湯,但料理技術講究,味道有所不同。其實,兩岸問題不只歷史,不只血源文化,更不只民族感情,最大的鴻溝是政治制度,尤其民主法治和自由人權的保障,包括三權分立,直
接民選,軍隊國家化,兩岸制度南轅北轍。」
林濁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習近平當然不敢放手讓兩岸在政治制度層面展開公平的競爭——比如,臺灣早已合法註冊了幾個以共產黨冠名的政黨,但中國敢讓國民黨和民進黨在中國展開活動嗎?
 
在歐盟框架下台灣才有「出頭天」
 
習近平在講話中說,台灣有自己的特定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們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情」。習近平使用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台語詞彙「出頭天」,似乎比此前的中共黨魁更加「知臺」。不過,習近平其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個詞語表達的正是臺灣民眾反抗近代以來走馬燈似地來來去去的殖民者和殖民心態,爭取當家做主、揚眉吐氣的願望。
 
臺灣絕對不願成為第二個香港。「一國兩制」的「特區模式」,實質是中共與資本家攜手統治、瘋狂掠奪香港的財富,造成社會撕裂、法治敗壞、新聞自由指數急劇倒退,讓香港天怒人怨,八成以上的香港人寧願回到英國統治的時代。香港的沉淪當讓臺灣倍加驚醒。中共對臺灣施加胡蘿蔔加大棒的強大壓力,但正如喬納森.沙利文指出的那樣,儘管台灣可以動用的資源很有限,但是,「它最有力的武器是茁壯的民主制度,台灣的治理模式為台灣在國際社會贏得了道義上的支持,這對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制約。任何一個主政台北的領導人,在嘗試維持事實上獨立的現狀時,都可以有理有據地指出,政府只是在遵從公眾的意見。」所以,臺灣的未來並不那麽悲觀。
 
我認為,臺灣人願意接受的選項,就是符合臺灣人「出頭天」意識的願景,就是參照歐盟框架、與中國作為平等的國與國關係來和平相處。
 
一千多年來,從羅馬帝國的皇帝,到雄心勃勃到拿破崙,再到殺人如麻的希特勒,哪一個不想統一歐洲?然而,統一、統一,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到頭來,血雨腥風過後,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反之,倒是歐盟方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通過談判和妥協,一個「邦聯共和國」的新歐洲呼之欲出。歐盟經驗可以爲中國和臺灣所用嗎?
 
林義雄就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個國家可以無國界地親善互動為例,期盼中國和台灣應以此為借鏡,把雙方互動的願景或最終目的,定位於建立兩地人民的深厚友誼。然而,習近平有這樣的胸襟和氣度嗎?
 
習近平不是像已故捷克總統和人權鬥士哈維爾那樣的人物。對照兩岸關係,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更好的參照系是捷克和斯洛伐克。
 
哈維爾在天鵝絨革命成功之後,成爲首任民選總統。正是在他的任上,原來在聯邦架構內的捷克和斯洛伐克正式「分家」,成為兩個獨立國家。哈維爾並沒有把「分家」看作是自己的失敗以及人民的失敗,雖然他對這樣的結果不免有些憂傷和惆悵,但他坦然接受全民公投的結果。
 
其實,捷克和斯洛伐克在相似性上比中國與臺灣更大:一八九五年之後,中國與臺灣長久分離,在制度文明和生活方式上已有巨大差異;而捷克和斯洛伐克在近代以來「同呼吸、共命運」,一起承受從納粹德國到共產黨蘇聯的蹂躪,一起與極權制度周旋和抗爭,但它們最后仍選擇「分家」。在此「分家」過程中,兩國並未怨恨和敵對,也沒有流一滴血;而且,兩國都成為歐盟成員國,在歐盟這個大家庭中,仍然親密如兄弟。
 
習近平不是哈維爾,習近平如同聖經《以斯帖記》中的惡人哈曼。猶太人末底改堅持自己的信念,過敬虔的生活,拒絕向哈曼點頭哈腰。哈曼只是爲了沒有得到他認為自己應得的恭敬,就「滿心惱怒末底改」。末底改拒絕對哈曼表示敬意,這樣的態度啃噬着哈曼的心。哈曼告訴妻子和朋友:「儘管我有如此財富、權力和榮耀,只是爲見猶太人末底改坐在朝門,雖有這一切榮耀,也與我無益。」結果,哈曼的妻子與朋友告訴他:「不如立一個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將末底改挂在其上。」
 
最后,這場陰謀演變成一場即將對所有的猶太人實施的大屠殺。
 
這一段經文鮮活地揭示出習近平及中共獨裁政權對臺灣「無由來」的仇恨——只要臺灣人民過着自由、民主、獨立的生活,中國縱然成為超級強國,習近平也不會滿足,他會像哈曼那樣宣稱,「雖有這一切榮耀,也與我無益」。這就是習近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夫心態。
 
    如果當年的猶太人低估了哈曼的邪惡,必然遭到全族被屠滅的悲慘命運。
    如果今天的臺灣人接受習近平的催眠,必然迎來臺灣近代以來無以復加的中共對殖民統治。
希伯來聖經(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