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這廂留地圖,那廂拆電台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兩則與歷史文物保存有關的新聞又上了媒體版面,究竟地區發展碰上文物保存該如何抉擇?兩者能否魚與熊掌兼得?城市更新和保存集體回憶之間,如何取得適當的平衡?
 
圖說:央廣虎尾分台舊照。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陸軍馬祖地區支援指揮部補給油庫日前整建營區,發現一幅美國國土全幅壁畫埋在油漆裏,研判是53年前美軍顧問團所留,軍方下令保存,並加以報導宣傳。與此同時,由雲林縣文化處辦理列為文化景觀的中央廣播電台虎尾分台,被縣府地政處派包商逕行拆除,引來前往日本考察的縣長蘇治芬震怒,將懲處失職人員。同樣面對與我國軍事史有關的文物遺產,這廂留地圖,那廂拆電台,不同政府機關卻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馬祖營區的美國國土全幅壁畫,喚起那段美國中情局(CIA)在冷戰期間,以西方企業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 WEI)名義進駐馬祖,進行機密情報活動的記憶。韓戰爆發後,美國為牽制中共,以免其抽調沿海兵力支援朝鮮半島作戰,在蔣宋美齡與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提議下,招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報老手與特種作戰專家,以名義上經營進出口貿易的西方公司為掩護,在台灣訓練游擊隊,策畫並執行突擊中國大陸與情蒐工作。
位於虎尾鎮廉使里的央廣虎尾分台,於1972年美軍駐台時建立,與台南天馬電台短波廣播,肩負戰後對中國大陸宣傳戰,是兩岸電波戰主要場域。2013年7月1日拆除台南電台前夕,包括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歐洲、歐亞和和新興威脅」小組委員會主席羅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等3名眾議員致函總統馬英九,呼籲停止拆除。台南分台拆除後,只剩虎尾分台,因極具歷史文化及戰略價值,而且機台保留完整尚堪使用,雲林縣政府同意列為文化景觀。
整建營區與興建高鐵站體在本質上都是「更新」,在更新政策下,如何避免造成對珍貴文化保存的破壞,是極需細膩處理的議題。城市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各個時期的文化遺產就像一部鮮活的歷史,記錄著歲月的滄桑,是生民集體記憶的根源。集體記憶是由一個群體或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所共構、共享與傳承,不同國家、民族或地區,會因社會承載不同的歷史,而有不同的集體記憶。美國國土全幅壁畫與虎尾分台代表的正是台灣人民的反共政治集體記憶。
保留文化遺產得以延續城市發展的歷史,讓城市散發出歷史的魅力和時代的光彩。雲林縣政府因地政處與文化處橫向連結的斷裂,虎尾分台遭到拆除,被文資界砲轟是文化殺手,曾是見證國共軍事對峙的歷史文物,卻因為嚴重的行政疏失,橫遭怪手摧毀傾圮,這就是地方政府對文化、文物保存的態度。國內任何一個值得保存的歷史文物,理應由文化部統籌規劃,經由收購、變更產權方式,交由文物保存權責單位統一維護,但是,文化部並未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導致文物逐漸凋零,最後消失在記憶中。
見證高雄港市發展的哈瑪星火車站,度過百年風華,具有歷史深度記憶。高雄市政府引進民間力量,進行最大化保存,兼具歷史教育與觀光休憩功能,將哈瑪星火車站呈現懷舊又創新的鐵道文化風情。台鐵高雄港站的活化利用,提供文化保存與都市發展並存的經驗,值得各縣市參考借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