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想想】印尼的國防產業:邁向區域強國的基礎

友善列印版本

儘管印尼在多數國人與媒體的印象很難跟區域強國(Regional Power)有所連結,但是在數十年的努力下,印尼堪稱有東南亞最完整的國防產業。

受限於較晚起步的工業化、戰亂、有限的市場等其他限制,東南亞國家在重工業的發展相對有限。新加坡、泰國與緬甸在車輛、船隻與火砲等項目上已經從組裝進入的自立發展的階段,不過尚未進入航空領域,印尼則是三棲發展,成為區域中唯一的例外。印尼軍工產業基礎可以回溯至荷蘭殖民時期開創的兵工廠、造船廠與航空業,在印尼獨立後也有進行一些組裝與授權生產,例如白朗寧手槍與波蘭設計的PZL-104多用途輕型機。然而,這些設施本身並不足以達成發展產業,仍需要政策推動,其關鍵人物為前總統哈比比(Bacharuddin Jusuf Habibie)。

具有航空工程師資格的哈比比在德國參與空中巴士A-300客機的研發,甚至一度任職於大廠MBB(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的副總,所以在1974年被當時總統蘇拉托邀請回印發展科技。在1976年成為印尼國營航太公司(PT Dirgantara Indonesia, PTDI)的首任執行長後,哈比比任職研發科技部長二十年(1978-1998)。在任內他不僅推動PTDI的多筆定翼機與旋翼機授權生產案,使得多數印尼的輕型運輸機與直昇機都是在地生產,例如CN-235、NC-212運輸機,貝爾(Bell)412與美洲山獅(Puma)系列通用直昇機。

其中CN-235可謂印尼軍售的台柱。PTDI更嘗試在1990年代自行研發N-250小型客機。雖然N-250案因為成本過高不敵國際競爭對手如ATR-42而未能量產,其經驗卻為了後來的N-219輕型運輸機鋪路,不僅在印尼國內廣泛使用,也外銷菲泰越等區域國家。目前最大的計畫是與韓國合作的第五代先進戰機(K/IFX),預計會有80架左右的額度。

哈比比也推動印尼的軍事造船產業,將原本在泗水(Surabaya)的海軍造船廠在1980年改組為為「海軍造船廠公司」(PT Penataran Angkatan Laut,簡稱PT PAL),用來維修與承造海軍船隻。不過PT PAL的發展歷程亦為曲折。成立後首次承包德國設計的十二艘巡邏艇雖然成功,但是進度緩慢,幾乎是外購的兩倍時間,最後交艦已經到了1990年代初期,後來翻修潛艦也有延誤的問題。

不過從本世紀承包韓國設計的船塢登陸艦(Landing Platform Dock, LPD)開始,PT PAL修改後生產自己的版本,甚至外銷菲律賓。之後也成功承造荷蘭設計的Sigma-10514型巡防艦與最近一艘的209/1400型潛艦,外加其他較小型巡邏艇、KCR-60系列飛彈快艇與商船。在PT PAL之外,印尼的其他造船廠也加入國艦國造的行列,例如位處巴淡島(Batam Island)的PT Palindo Marine,就建造較小型的KCR-40飛彈快艇與巡邏艇。

陸上系統則是印尼陸軍工業(PT Perindustrian Tentara Nasional Indonesia-Angkatan Darat,簡稱PT PINHAD),跟我國的聯勤兵工廠類似,都是以生產輕武器與槍彈起家,逐漸延伸到迫砲與其他重武器。該公司在本世紀開始涉足車輛領域,推出的裝甲車與中型戰車。與海空部門一樣,其產品也有可觀外國技術合作的成分。值得一提的是PINHAD在最近的疫情中轉型生產呼吸機,對於該國的防疫有所貢獻。另外還許多其他國營公司涉足軍備生產,例如PT Len生產軍事通訊系統、PT Infra RCS製造雷達等。

印尼的國防產業可以反映印尼國防軍(Tentara Nasional Indonesia, TNI)的廣泛影響力。由於其在獨立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蘇哈托「新秩序(New Order, 1966-1998)時期大量軍方介入政府部門的遺緒。儘管TNI在蘇哈托因金融風暴下台後「還政於民」,軍方的影響力仍然可觀。當然這樣龐大的軍工體系常有效率不佳、人謀不臧等批評。有限的預算更使得現有的印尼軍力量大於質,無法有效支持現任總統佐科威第一任內提出的「全球海洋支點(Global Maritime Fulcrum, GMF)」政策(可能因此GMF沒有出現在他競選連任的政見,僅強調海防)。

不過,逐漸出現的成果,無論是各類產品的研發與製造以及國際市場的肯定,也顯示從哈比比以來長期投資國防產業的價值。當印尼整體受惠於人口紅利與其他資源、戰略位置以及經濟發展而邁向區域強國的崛起過程中,國防產業的角色將會更為重要。

關鍵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