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

友善列印版本

去年跑了一趟花嶼,上週末跑了一趟阿里山。不管山邊海隅,偏鄉的朋友們都面臨一樣的問題:孩子小學畢業後,必需要離開故鄉,到外地去念國中。

這樣的學校為數並不少。根據教育部2012年最新統計資料,全台灣有796所國小學生總數不足百人,其中267所的學生總數低於50人。

這些學校通常位於偏遠地區,家庭經濟屬於相對弱勢,卻得在孩子國小畢業後,花額外的資金送孩子外出念國中,租屋加上想家、生活適應、學業適應,不但是家庭顯著的經濟壓力,更是孩子心靈沈重的負擔。

許多的實證研究已經顯示偏鄉孩子的學業成就顯著不如城市的孩子,因為,他們早就輸在環境的不平等上。更糟的是,除了成績落敗,這些幼年就離家的孩子們,因對故里不夠熟悉,也普遍在感情上疏離了故鄉。

故鄉失去孩子,孩子也忘記故鄉,台灣的偏鄉,不管是原住民的故鄉,或是海島居民的故鄉,因此越來越看不到有希望的明天。

可是,所有的偏鄉,都是台灣美麗的珍貴資產。我們應該透過教育制度的更新,把孩子留在故鄉,讓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認識山水,聆聽自己祖先的故事,發展自己的自信,等到成年,再下山念大學或就業。

所以,我有一個夢;一個幫偏鄉建構新教育制度的夢。

讓所有一村一校的偏鄉小校,都開始就地轉型開辦十二年一貫的新學校。師資一方面可從全台灣超過十萬個流浪教師中,遴選專業優良且有意願長期到偏鄉服務的青年當老師,另一方面可以找地方上有特殊專長的長老或專業人士擔任,兩相結合,成為既能發展在地特色教育,又能符合主要學科能力的教育。

在網路發達的時代,不用擔心離開都市太遠。這些新老師,他們要做的事,是善用網路,一邊帶領學生學得最好最新的知識,一方面發展本土課程,讓孩子親近自己的生活土地與文化。

從此以後,孩子國小畢業後,就放心留在原鄉原校,不再需要忍受到外地當二流的學生。透過社區共學的方式,除了能建立和社區深刻的情感,也能發展出因學習而來的穩固自信。

能夠如此安心在父母的土地上生長的孩子,等到年滿十八歲,從在地高中的課程畢業後,他們可以選擇在地工作,也可以選擇到外地就讀大學。那時候,我們看到的,會是一群群甜美而有自信的青年,不再是瑟縮自卑的偏鄉少年。

或許有人擔心經費。就算全台灣百人以下小學800所通通施行新制度,每年每一學校增加1000萬(含五位專任老師年薪與退撫等福利共需五百萬,另外五百萬其他費用),800所學校,不過一年才80億元。

一年用八十億,共可以創造4000(800所學校,每校增加5位老師)個教職,可以幫助800個偏鄉村子,每年至少溫暖4萬個家庭。這應該是很划算的事。

台灣是美麗的故鄉,是的,我有一個教育大夢。

【延伸閱讀】
1、超越學校之外--從偏鄉看教育的可能性(上)
2、超越學校之外--從偏鄉看教育的可能性(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