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時代的變奏》:日本統治前後的臺灣人

友善列印版本

前半生在日本統治下長大的人,往往後半生也與日本有很深而難以切斷的羈絆與後續生活。面對他們時,我們應盡量避免以「日本戰敗」來切開他們的人生,而要能夠多面向且謹慎地注視留在他們心中的點滴印痕,以及後來的世事變化加諸他們人生的影響,如此或許才能深入理解每個人的不同人生。

無法再會

在臺中的餐廳,我與大雅公學校的校友廖繼水、張蕊聊天時,突然一陣激烈的地震襲來。我腦中浮現十多年前,襲擊臺灣中部的九二一大地震,瞬間就想飛奔出去,「不要緊的」,這樣被對方阻止了。那天是二○一三年三月二十七日。

廖繼水在一九二二年九月二○日出生於臺中州豐原郡大雅庄。身為農家子弟的他,上有哥哥四人、姊姊一人,廖繼水是老么。廖繼水從大雅公學校畢業後,進入臺中農業學校農業科,學習小麥、蕃薯種植,畢業時是太平洋戰爭開打隔年的一九四二年十二月。翌年年初,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五日,他被糧食局臺中事務所清水出張所錄用。當時的職員錄裡,他的名字被記載在「雇」的職位下。在清水出張所,廖繼水主要的工作是檢查玄米:在精米之後,要決定其為一等、二等、三等。糧食局職員在精米工廠的工作還包括包裝產品。從一九四三到四五年,廖繼水在這裡工作了三年。

終戰後的一九四五年至翌年,日本人陸續被遣返,由臺灣人取代日本人的工作。廖繼水對當時的情況敘述如下:

臺灣人大部分是公學校高等科畢業,也有像我一樣,畢業於中學校者。因此,並不缺乏擁有科長職務能力的人。臺灣人一般業務全都會做。日本人回去後,工作就由臺灣人擔任。

戰爭結束後,來臺灣的中國人,「品質不好,中國政府無論公務員或軍隊都不好,大概過了十年才有改善,一開始真的很糟糕。」他說,「大陸來的人不是不好嗎?課長由中學校出身的臺灣人當,不是比較好嗎?大陸來的人們程度低,臺灣人做公務員的能力較好。」他如此說道。

廖繼水戰後一直擔任公務員,從終戰翌年開始,就在臺中縣政府工作。他擔任管理農政的農業課長,負責稻米種植與農業獎勵等。四十年後的一九八五年,他被臺中縣政府派往日本,到茨城縣等東京近郊地區進行農業考察。從九月到十一月的三個月考察期間,他參觀了明治製藥等農藥製造工廠、考察製造過程,到日本農家採訪農藥的使用方法,以及從毒性到防護方法的實地調查等。這趟日本考察之行,在回到臺灣後,對他指導臺灣農家的工作,助益很大。長期擔任縣政府職員的廖繼水,一九八七年以六十五歲之齡屆齡退休。

日本統治下,接受公學校、中學校與日語教育的廖繼水,在戰後臺灣改由中華民國統治時,完全不會講北京話。為此,政府召集公務員進行北京話講習。講習會在臺北開訓,臺中縣政府經考試選出三百人參加。廖繼水雖然不會說北京話,因為受過日本教育,還稍能了解漢字知識,因而僅參加發音的訓練,並進行了數個月的學習。

廖繼水父母不會說日語,平時在家都使用臺灣話(閩南語),但兄弟之間則說日語。大哥從公學校畢業後,進入三年制的實業學校。二哥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在大雅庄役所工作,戰後當警官。姊姊廖阿美沒有讀公學校,因為廖繼水的父母認為,女孩子沒有上學的必要。當時即使總督府有就學獎勵,仍有很多父母沒讓女兒上學。

從大雅公學校畢業後、進入女子師範就讀的張蕊說,「男尊女卑的觀念很重,『女生如果受教育,眼光就會長在頭頂上』,多數人都是這種思維。」因為沒有上學,就不會說日語,十分不利於在日本統治下的社會生存。因此,各村莊為了沒唸公學校的人設立了日語講習所。張蕊進入師範學校前,就曾在西寶村[1]講習所學日語。

廖繼水的姊姊廖阿美在講習所學習日語後,戰前與臺灣人李春亭結婚,並到神戶生活。終戰後廖繼水曾與姊姊短暫失聯。後來因為去神戶的友人和姊姊見到面,才透過通信連絡上。戰後又過了很久,姊姊才回到臺中。姊姊與姊夫在神戶一起經營旅館,廖繼水曾與兄弟到神戶拜訪姊姊的婆家。姊姊也曾回來臺灣好幾次,最後一次是母親過世時。三年前姊姊廖阿美以九十歲的高齡過世。

在臺中訪問大雅公學校的校友之後,我回到日本翌月,就收到廖繼水的信,並附有他自己寫的漢詩。這封由衷表達深切關心的信裡,他寫著期待再相會的話。但八月我再訪臺中時,他已在病榻上,最終無法再相會。

第一回派遣的志願看護助手

張蕊是廖繼水在大雅公學校的同屆同學,一九二二年六月六日出生於大雅庄花眉。大雅公學校畢業後,她在幼稚園工作一年,之後為了擔任講習所講師而參加檢定考試,以教授沒能上公學校的主婦們日語。約半年後,張蕊進入師範學校就讀。喜歡讀書的她,在公學校時,從四年級到六年級都是班上第一名。

「我想擔任母校大雅國民學校的老師呢。」張蕊邊說著,邊拿出老照片,「帶二年級時,學生像螞蟻一樣多,全班有七十二人呢。」「這是去九龍之前,回來後繼續了教半年書,我就去當州衛生委員了。」她說。

「去九龍」是指張蕊志願擔任「臺灣總督府海外派遣篤志看護助手」,並被派往九龍。在母校大雅國民學校擔任教員時,正在募集「第一次海外派遣篤志看護助手」,她志願參加。「我們第一回的志願者學歷都很高,大家家境都很好,都是教養很好的女生。」她接著說:

志願資格僅限高等女學校畢業以上的人。從臺中州志願接受考試通過者,合宿於臺中醫院的宿舍,接受實習訓練。我們的班長是許靜鑾,她是留學日本、理性與知性兼具的美女。她是東京女子藥專出來的藥劑師,從彰化女中畢業,並前往日本留學,實在是非常耀眼的人。因為班長許靜鑾是藥劑師,到九龍陸軍醫院後,就在藥劑室工作,並給予尉官待遇。

豐原郡有四人錄取,分別是張秀琴、安田春子、碧連和我。張秀琴是我公學校同年級的好友,畢業於彰化女中,在還沒去上班前,就參加志願招募。被派往九龍回來後,她與醫生結婚。戰後先生因事故逝世,她帶著小孩搬到美國。

安田春子在派遣時改了名字,所以我不知道她的臺灣本名。她原本是彰化銀行的行員,回來後曾當老師,但我不知道她戰後的去向。碧連是郡役所的職員。大家都是志願被派遣到戰地。

張蕊慎重保存著一張當時的老照片,是在豐原神社前,與郡守的合照。「非常好的郡守,他是日本人。」她說。

被派到九龍的派遣看護助手,分為臺中、臺南、臺北、高雄等班,每班二十人,與日本紅十字救護班相同。在九龍,她們的看護婦長是山口まつ,她原本是京都日本紅十字救護班的婦長,由於她的先生在臺灣鹿港國民學校擔任訓導,因此張蕊這批第一回派遣看護助手回臺後的兩個月,山口まつ也「凱旋」歸臺。當時,臺中第一回派遣篤志看護助手們曾在八卦山溫泉團聚、迎接婦長山口まつ,並拍下紀念合照。

張蕊她們在一九四二年六月被派遣,同年十一月到九龍的陸軍醫院工作,之後移動到廣東第二陸軍醫院(波八六○一部隊)。她提到從九龍移到廣東的情況:

我們被派遣時,日軍佔領香港已經告一段落。野戰醫院改編為兵站醫院,在九龍設立陸軍醫院。我們被派到這裡時的院長,對來自臺灣的我們讚不絕口,說我們頭腦好,工作很勤快,是醫院之光。因為被大大宣傳,廣東陸軍醫院的院長就希望我們調過去,昭和十七年十一月底,我們前往廣東。

九龍的陸軍醫院接收的是英國的大學,大學宿舍就成為從臺灣派來的志願看護助手的宿舍。宿舍裡有西式的床舖,自來水與瓦斯設備皆很齊全。廣東的陸軍醫院宿舍卻非常糟糕,在榻榻米上鋪了草墊子就睡,與舒適的九龍宿舍完全不能相比。十一月底時夜裡已經頗冷,「肚子又餓,真的哭了。」張蕊說。廣東陸軍醫院是接收六榕寺附近的知用中學所開設的。

直到一九四三年六月,第二回篤志看護助手來到廣東第二陸軍醫院之前,張蕊都在內科大樓(第二大樓)工作。一年前從臺灣被派至九龍陸軍醫院時,她們從基隆坐船,經過三天兩夜才到達香港;回程時為了避開魚雷,航程用去了十一天。她們先在珠江口坐上小船,到達香港後再換乘大型輸送船。無論去程和回程,乘坐的都是廣東丸。去程時,她們與許多被派往南方的士兵同行。廣東丸的船室分為一、二樓,三樓則是甲板,船艙盡是油臭味。吃飯以外的時間,她們都待在甲板上唱歌。她們從廣東回來後沒多久,就聽說廣東丸在廈門外海遭魚雷擊沉了。

戰後的生活與心境

終戰後,張蕊與在大阪工作直到終戰的同鄉劉興壽結婚。劉興壽在大阪就讀高等工業學校電氣科,畢業後在當地的製棉會社工作,直到戰爭結束。當時的劉興壽改日本名為藤園壽雄。在大阪遭遇大空襲,會社與社長的家都被燒光,劉興壽於是孑然一身回到臺灣。在臺北的味素工廠工作了十二年後,成為公務員。一九一八年出生的劉興壽,於一九四七年與張蕊結婚。

一位與張蕊感情很好的日本人被遣返時告訴張蕊,「臺灣的年輕男子也有很多從海外回來,如果不趁此時結婚,就會過了結婚期。」張蕊說,這是她與剛從日本回臺灣的劉興壽結婚的契機。

結婚二十年後,劉興壽因生病辭職,因此張蕊要支撐一家的重擔。她因此在臺中的合作新村開設工安藥局,賺取小孩們的學費。所幸兩人的女兒從臺南藥專畢業後,成為藥劑師。藥局從一九六五年經營至一九九六年,全民健保施行後,大家都去醫院看診,客人不再來了,藥局也因此結束營業。

張蕊育有二男二女。原本小孩對日語都很拿手,初中後就幾乎都不講了。「升上中學後有排日風潮,所以完全不說。」張蕊說。從日本回來的先生,不太習慣在臺灣的生活。劉興壽精通日語與台語,但是「完全不會說北京話。」張蕊說:「他極度厭惡所以不說北京話。動了好幾次手術後,在八十五歲過世。和我在一起時都說日語。」

在中學時代不說日語的張蕊長女,出生一九五○年,她後來在東京近郊的城市工作,與經營超市的日本人結婚。接受日本教育、戰爭期間擔任教師的張蕊說:「如何獲得幸福的人生,取決於基礎教育。」「日本時代的教育真的非常好。」反覆回顧戰後人生的她說:「至今終於能沉靜了,就像〈靜御前〉歌詞的意境。」「靜靜地、靜靜地,我反覆懷念,若能再一次回到那時就好了……」她流利地唱著日本短歌〈靜御前〉。「如果能回到以前的時代該有多好,雖然這麼想,但那樣的時代是不可能再來吧。」她一臉落寞地說道。(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訪談)

 

書名:《聆聽時代的變奏:跨越兩個時代的臺灣人》

作者:大谷渡

譯者:陳凱雯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4月17日

 


[1]譯註:今臺中市大雅區西寶里。

關鍵字: 日本時代台灣史二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