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AI時代的教育新思維

友善列印版本

人工智慧(AI)時代來臨,孩子要學什麼、怎麼學,才能夠迎向不確定的未來世界?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認為,AI時代來臨,並不代表機器將會完全取代人類,而是人類不需再浪費時間做無聊、重複性的事,「父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和興趣,做自己最擅長、最愛好的事,就是好的開始。」倘若我們無法讓孩子認識自己、發現天賦,進而往想走的地方去,孩子恐怕很難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人類社會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快速變動,教育若仍墨守成規,影響的不僅是競爭力問題,而是最根本的生存價值。因為光是學習知識,已不足以應付充滿變動的世界。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有應用知識、甚至是創造知識的能力。真實世界的問題,不是單一學科可以解決,孩子必須脫離背誦、記憶、為考試而學的教育,改而為自己的興趣而學、為讓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更美好而學習。學習內容要和學生的生活有關聯,才能激發想探究的好奇心,進而學會將知識運用在生活中;當孩子解決的是真實世界中的問題時,才會感覺自己有影響力,學習也將更有動機。

教育部早在103年就公佈了《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及未來人才的關鍵能力有六:一、具語文等能力之「全球移動力」;二、具備學以致用之「就業力」;三、可開發新領域之「創新力」;四、具跨專業之「跨域力」;五、具使用資訊工具之「資訊力」;六、具自我負責之「公民力」。但是主流的教學模式卻還是停留在過去傳統的教育方式上,這對人才的培育是相當不利的,如果我們再不改變,我們的下一代將很難跟上世界快速變化的腳步。所以我們必須勇敢而有智慧地進行教育的變革。

跨域學習的「主題式」課程,要讓每一堂課都能以培養孩子未來關鍵能力為目標的模式來學習。學習樣態將和以往只教課本的分科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強調從生活出發,連結在地資源,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環境與和諧幸福的社群。在我任教的公辦民營實驗小學,從這個學年度開始以生活大師、美麗家園、山野教育、海洋教育等四大主題,做為所有課程發展的軸線,各個主題軸的教育目標如下:

一、生活大師:養成孩童能經營美好生活與環境所需的種種知識、技能、素養、態度,包括:自我安全與健康照顧、環境整潔美化、正確使用工具與資源以經營各生活事項、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困境、提升食衣住行育樂品質⋯⋯各環節。

二、美麗家園:涵養學生對於家人、師長同學與家鄉一切人事物與環境,懷有珍惜關愛與奉獻的情感。在共創美麗家園環境的參與過程中,實地運用其他主題所學。並且在認識、保存、傳承家鄉優質文化過程中,獲得在地文化滋養。能讓自身生命圓滿,讓人際互動美妙,也在走向世界舞台時,擁有獨特資糧,且能成為台灣各處打造美麗家鄉的優質人才與力量。

三、山野教育:引導孩童能珍視自然環境的種種美好,讓孩童從各種深度親近大自然的活動中,不但激發自然環境中求生的各種身心潛能,更學會從大自然獲得身心滋養與美感啟發。也讓孩童在參與關心保育自然環境行動中,激發孩童對人事物有更良善態度、更高昂的求知探索欲,並在山野自我挑戰中,練就更強健體魄與毅力、開闊更廣大的胸襟。

四、海洋教育:引導孩童對於海洋的有形與無形資源,養成喜愛與珍視的情懷,並從各種親海、知海、護海、航海活動中,激發孩童感恩、疼惜與欣賞、尊重、主動關心、勤於行動、樂於求知與發明、積極創發想像、勇於實現夢想、不畏艱難險阻、凡事周延務實而縝密思量、心胸視野開闊等等生命潛質。

這四大主題連結了過去、現在與未來,讓孩子把全世界當做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成全世界。打破教科書的框架與限制,縮短學用之間的落差,讓坐在教室裡的學生不再困惑「為什麼要學這個?」也更明白課堂上的學問,在現實世界裡是如何應用。這所學校試辦第一年除了數學和英語科外,其餘科目都將配合這四大主題課程,由師生一起來共創學習的內容。因此,孩子的國語課本將會變成搭配主題學習相關的本書或文章;自然、社會、藝術的學習也都將結合主題相關的議題,來進行跨領域的探索、體驗、學習、設計與思考問題解決的方式,並透過實際的行動來活用知識,改變世界。

或許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不再使用國語、自然、社會課本之後,孩子的基本學力是否會弱化?未來銜接國中的課程會不會有問題?當然,這也是我們在進行這樣重大改變時,所必須關注與解決的問題。我們的作法是:將會以教育部所頒佈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做為教師選自編教材檢核的依據,藉此確保孩子是否都有學到國家課綱中所列舉該學會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我們的初衷是讓孩子更喜歡學習、學會自主學習。因此,我們深信:唯有讓學習與學生的生命、生活產生連結,讓他知道為何而學習,才能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才能學得更好。

關鍵字: 人工智慧多元教育AI人才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