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想想】「噓!這是秘密!」目睹家庭暴力與世代複製

友善列印版本

壓抑、不輕易和身邊人深談家事和內心感受,是許多暴力家庭中的現象。筆者長年在實務工作中發現,許多家長認為家暴事件是家醜不應外揚,家暴當下,兒少雖目睹一切,但只能束手以對。雖然民眾近年來對於接受社福服務,心態已較過去開放,但仍有很多家庭視家暴為家內秘密,不許目睹家暴的兒童向他人提及內心感受,更遑論接受社福服務。

這是其中一個受到家庭暴力傷害的案例,5歲大的Tom與睡隔壁房的姊姊Gina,在睡暖的被窩裡被父母的爭吵聲驚醒,隔天Tom與Gina見到母親臉頰烏青、眼睛紅腫,心裡猜想母親應該是受到父親暴力相待,但Tom與Gina不敢問;過沒多久,在晚飯後的客廳裡,又見到父母親言談不歡,母親將廚房物品亂摔一地,父母更加在面前打起架,當時母親被打到臉部出血。這一切都被Tom、Gina全程目睹。

                            

Tom的世界只有自己的家人和幼稚園的老師同學,他不懂暴力是怎麼一回事,更不知應如何處理。Tom跟我說:「當我想到這件事(指父母衝突暴力事件)我就沒辦法呼吸,我擔心媽咪被爸比打死,我的頭腦裡一片白色,沒見到媽咪,我會擔心,想知道媽咪在哪裡?」Tom非常擔心母親受傷或消失不見。

國二的Gina,學業向來表現中上,在校出席和成績表現穩定。Gina受到家長要求,在校不能對任何人提到跟家裡的事情。Gina告訴我:「見到媽咪被爸比毆打,我好害怕,我也擔心爸比有天是不是會打我和弟弟,家暴畫面會突然出現在我上課時、睡夢中,我擔心以後長大認識的男性是不是也會跟爸比一樣打我?」由於家庭暴力之故,孩子擔心被他人看待的眼光,而不敢與人提及家裡發生的事情。

Tom的爸爸的職業是工程師,35歲時與Tom母親相遇、相戀、共組家庭,就像許多的台灣的傳統家庭一樣,Tom爸從有記憶來,家裡是不容多談到情緒感受的。Tom爸說:「當我小時見我爸打我媽,一開始也不知所措,也曾經勸我媽離婚過,但我媽都跟我們說,為了我們幾個小孩,她願意繼續忍耐。後來再見到母親被打,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視而不見、十分厭惡我爸所做的事、曾經氣得衝動想打我爸,而我的家人都對我和我的手足下封口令,要求我們去學校不能對任何人說家裡的事情,因為我爸說『家醜不外揚』。」話說到此,Tom爸震驚發現,他年幼時目睹的家庭暴力行為,明明是當時自己所厭惡,曾幾何時,自己卻也成為使用暴力、複製家庭暴力史之人。實務場域中發現,目睹家暴兒童基於性別角色模仿,以為女性不論處境如何都必須承受;男性則應該以威權代替情感流露。

每年約有6萬多名孩子目睹家庭暴力。勵馨基金會於2015年針對126名受到家庭暴力對待的家庭進行普查,瞭解到:34%的孩子經常目睹父母暴力,8.8%總是目睹父母暴力,合計約43%的孩子常常目睹父母暴力;此外55%家暴被害人認為伴侶的暴力行為會讓孩子對施暴的伴侶疏遠,58%被害人則認為自己會與孩子更黏。當中也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被害人與相對人,婚前都曾經目睹父母暴力,88%的被害人認為目睹父母暴力對孩子造成創傷影響。

Tom家族只是眾多暴力家庭的冰山一角,不是唯一案例,Tom的生命故事,只是成千上萬目睹家暴案例中的其中一個。

「愛孩子!請停止對家人施暴!」不是一個口號而已,值得重視的是,每年有多少家庭暴力發生,就可能有兒童或青少年直接或間接目睹家暴,直接目睹家暴指的是家人使用暴力時,孩子當場目睹甚至受到波及;間接指的是孩子不在家人使用暴力的同一空間,但知情暴力情事,而間接目睹的影響或創傷不一定亞於直接目睹。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接觸的第一個團體、第一個社會,家庭養育我們成長,也是影響我們最深的地方。越來越多實務經驗和研究指出,目睹家暴產生的影響甚至創傷會影響生心理,與他人建立關係困難,也有許多人在進入兩性親密關係時產生畏懼,因此需要儘早接受專業介入將有機會得到協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