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社會安全
社會安全
賴彥丞
7 月 02,2018
社會亂了,警紀更不可亂
最近社會兇殺案頻傳,令大眾擔心亂了套,然多留意近來新聞,我們的警界怎也狀況頻頻? 看到一個人被蓋布袋毒打一頓,任何人就算沒有挺身而出的正義感,也會對被害人起惻隱之心,怎麼警察竟會開心地大喊「有夠讚」呢?這是幾天前在網路上瘋傳的台中警界內部群組的對話截圖,起因是一名員警說「我們這(轄區)的檢舉達人被崁布袋(蓋布袋),真是太爽快了!」還加了貼圖大讚。 「檢舉達人」的作為或許令某些人很厭惡...
社會安全
王玥好
4 月 19,2018
【女人想想】#MeToo運動讓熟識權勢性侵無所遁形
「我原本打算將性侵害這個祕密帶進棺材裡,一輩子也不會跟任何人說。」 二十年前,我還在實務現場擔任助人工作者時,常聽到性侵被害人這麼說。這句話的背後,代表著他們對性侵害遭遇感到羞愧,覺得說出來只會讓事情更糟,因此下決心要隱瞞這個祕密一輩子,被害人的沈默使得性侵害問題延遲發現及犯罪黑數問題嚴重。 性侵害的議題在過去是不可言說的社會禁忌,被害人常以為只有自己一人受害,以為是自己的錯,...
社會安全
林香如
10 月 12,2017
【女人想想】「噓!這是秘密!」目睹家庭暴力與世代複製
壓抑、不輕易和身邊人深談家事和內心感受,是許多暴力家庭中的現象。筆者長年在實務工作中發現,許多家長認為家暴事件是家醜不應外揚,家暴當下,兒少雖目睹一切,但只能束手以對。雖然民眾近年來對於接受社福服務,心態已較過去開放,但仍有很多家庭視家暴為家內秘密,不許目睹家暴的兒童向他人提及內心感受,更遑論接受社福服務。 這是其中一個受到家庭暴力傷害的案例,5歲大的Tom與睡隔壁房的姊姊Gina,...
教育文化
黃建榮
10 月 09,2017
【春風化雨】請給孩子學習「保護自已」的機會
從小在宜蘭鄉下長大的我,住家附近有農田、有山野、有溪谷、有海岸,所以下課後或假期間,我們有許多的時間和機會在田野間追逐野炊,在小溪裡抓魚、抓蝦、摸蜆,在埤塘邊釣魚,在山野中溯溪游泳,在海邊釣魚捉螃蟹等。童年時期這段接觸自然、探索周遭生活環境的經驗,奠定了日後在生活上的種種能力,並在心裡埋下了對鄉土與自然深厚的情感! 民國76年我初為人師,任教於當時台北縣新莊市,擔任三年級導師,...
楊虔豪
9月 14,2016
【首爾想想】獨居未婚、超高齡社會、城鄉極端…南韓人口如何變化?
「現在都老大不小了,應該也要成家了吧,若到現在還沒伴侶的話,得趕緊來準備相親、找對象了吧?」 類似這樣的話,時常出現在南韓父母口中,每當兒女要步入30歲左右時,家長通常會開始操心,當事人或多或少也會有些危機意識,「中年單身」人士,甚至會被社會瞧不起。但傳統觀念與人口實態,已開始出現差距。 南韓統計廳於8月7日公布了五年一度的人口住宅總調查,高齡化現象持續加重,...
社會安全
楊蕙如
五月 27,2016
民代自律的重要:別讓社會工作者愈做愈沉重
筆者從事保護性工作多年,歷經兒少、婦女及相對人領域,深感每一位保護工作者處置個案時,經常背負牽一髮動全身的難處。針對此次台中市段姓議員責怪台中市政府社會局社工像死人一樣的爭議新聞,有些思考可與眾人分享。 保護工作複雜性極高 拿此次段姓議員質詢的國三生案例來說,依媒體已披露的少量訊息做出的評估可以是:孩子的家庭結構功能在陪伴上確有缺損,但仍可提供穩定的經濟資源及居住資源。...
社會安全
何明修
7 月 30,2015
更加醜陋的災難政治學
發生於6月27日的八仙樂園塵爆事件,至今已經滿一個月了。這椿樂極生悲的慘劇已經奪走九條人命,仍有好幾百位傷者仍得忍受極端疼痛的治療,以及往後更加艱辛的身心復建。對於正值青春年華的受害者,這樣代價實在太慘痛了,令人不忍也不捨。然而最令人憤慨的是,政府官員在這件重大災難後的反應實在令人搖頭,展現出推卸諉過、顢頇無能、黨國不分的惡劣行徑,等於是讓重度創傷的台灣社會再度受害。 災難社會學的研究指出...
賴天恆
7 月 23,2015
面對死刑爭議的三種態度
面對接二連三的隨機殺人事件,或許我們馬上就想到死刑:就是因為我們國家走向廢死,最近殺一兩個人也不會被判死刑,就算判了死刑也不會執行,沒有任何嚇阻效力,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根本就不會害怕,才會沒事走在路上亂砍人。 如果這是我們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那麼或許第二想到的,就是那些該死的廢死團體(而不是提倡廢死的馬總統)。就是這些人勾結了一些歐洲所謂的人權團體,高舉人權保護兇手,...
蓮蓬頭
7 月 21,2015
宅男就是災難?!
「從鄭捷、文化國小割喉案,再到最近這個案子,兇徒都是孤立的、跟家人不是很密切來往的,這種所謂『宅男』,社會孤立份子。」台北市長柯文哲如是說,「目前當地衛生部門沒有對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方面設有效檢查機制。」 「宅」是一種怎麼樣的特質?只要集滿五張以上的「傳說卡牌」、組滿一套完整的「機械法」牌組,就叫做宅了嗎?還是積分爬到鑽二以上的人比較宅呢? 宅男是一種大家經常在找,卻都遍尋不著的生物...
社會安全
陳鄭為
6 月 01,2015
殺人償命的社會基礎何在
近年來,只要一有重大社會新聞躍升版面,台灣內部對於廢除死刑與否的討論便沸騰一回;個案的亡者越無辜、越弱勢,輿論的激憤程度就越高,兇嫌的個人特質與差異相對而言則不是左右輿情的關鍵,因為殺人償命,天經地義,結論是:都該死。 對於你我,殺人償命是一組毫不陌生的字句,十分簡潔也毫無贅字。但殺人償命的觀念從何而來?又為何能為台灣為數眾多的人所接受?答案可能與社會如何看待生命本身的價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