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想想】愛自己、做自己,然後呢?

友善列印版本

女性意識抬頭,我們常被鼓勵愛自己、做自己、掌握人生的自主權,現代社會相較友善地邀請女人們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於是我們放開那些傳統成見,穿上我們想穿的衣服;我們拒絕那些刻板印象,爭取我們想挑戰的機會以及想追求的成就。

我們不斷進行自我培力,努力擺脫那些被壓抑、被告誡好好待在家庭裡的日子,想要告訴社會大眾,女孩也可以活得精采。然而,當女性意識或女力培養被簡單地化約成「愛自己、做自己」時,我們是否還記得,在達成個人成就之後,還有好長一段路,要陪那些還在性別不公義裡掙扎的人們走過。

所謂的女力崛起

我們不甘複製上一代女性的命運,欲求突破框架,在陳舊的體制下,開闢一條專屬於自己的青青小徑。但整體社會框架好容易讓我們迷失,認為好好讀書、努力工作之後,應該要繼續努力往上爬,當上管理階層,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不亞於男性。遵循「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的訓誡,努力在職場的競爭中爬得更高,我們似乎總是被工作推著走,好像就要這麼投入在工作中,才能獲得肯定。

再加上消費主義悄悄地介入我們忙碌的生活,告訴我們在工作中的消耗得要做些什麼來應該犒賞自己,而最好的選擇就是購買他們提供的各種商品。即使那是我們這輩子根本用不完的化妝品、走起路來咬腳又難耐的高跟鞋,或是標榜讓妳變成完美女人的醫美療程。我們看著廣告中成功女人的樣子,她們有著柔順的頭髮、精緻的妝容、質感無比的套裝,以及霸氣又性感的高跟鞋,然後展現出自信又自在的樣子。

但這真的是成功女性的標準嗎?或者該這麼問:成功女性就只有這種標準嗎?如果這是妳真切的夢想那當然很好,但或許,有時候我們其實沒有一定要那麼「厲害」。

也許我們只是想要過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日子,沒有坐上位高權重的管理職也沒關係,但可以在閒暇之餘享受自己的興趣,也許是畫畫,或者是運動;也可以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在關注的議題上攝取不一樣的養分;或者,就是純粹重視休假時間,覺得癱在沙發上享受午後chill時光,比起加班獲得更多晉升機會還要重要多了。

我們從傳統社會奪回一些自主權,致使我們能挑戰自己、驚艷眾人,但是倘若我們對成功女性的視野停留在同一種模板上,那似乎也只是在重蹈覆轍傳統社會對成功的單一想像。愛自己、做自己,不會是一味地跟隨社會框架的標準,而是真正跟隨我們的熱情與想望,走出一條專屬於自己的道路,即便那不是一個位高權重、薪餉優渥的角色。

我們要的女力崛起,絕對不會只停在這裡。

當我們看似為自己選擇,就真的突破體系框架了嗎?當我們長出力量撐起自己,性別就真的平等了嗎?我非常認同個人即政治(personal is political)的概念,意即個人的遭遇與困境並不單純是私人領域的事,而是整個社會制度與權力結構不平衡所導致。但同時,我也認為,解決了個人問題,不等於解決整體問題,因為那裡還有好多個人。

比起傳統女性,我們在時代的流動下爭取更多的空間愛自己、做自己,也預見了更進步的未來可以伸展我們的手腳。但我們同時更看見了,仍舊有一些「她們」,還沒來得及跟上我們的步伐,可能是受困於親密關係暴力處境裡的婦女、非預期懷孕的青少女,抑或是目睹家庭暴力而受創的兒少。

在某次的教育宣講中,那天的宣導對象是一群住院醫師。我們先是看了幾則關於家暴的新聞片段,然後問這些醫師:「如果是各位,你覺得要被伴侶打幾次,你才會選擇離開?」

醫師們不論男女面面相覷,有的人說被打一次就會離開,有的人說會給一次機會,再有第二次就離開。接著我們分享了個案的故事,有位受暴婦女,她是新移民,在台灣沒有親人,平常的生活主要都在從事家務勞動,偶爾打零工的薪水根本不足以自立生活、養孩子,更別說要有其他可以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施暴者對她而言,不只是一個「打她的人」,同時也是她的丈夫,仍有照顧她的時候,在生活中除了被家暴,仍有很多不同的情感連結,種種原因致使她在結束安置之後,又再度回去跟丈夫一起生活。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希望帶給醫師的是,當在工作場域面對一個不願離開相對人的受暴婦女時,與其指責她怎麼不離開,不如可以試著想像她的處境,給予她適當的支持與資源轉介。

即使我們已經達成相當程度的自我實現,但我們要的女力崛起,不只是創造個人發展與自由的空間,更是要創造利於讓更多女性脫離困境、活出自我的社會。我們不必等到有權有勢才能為此發聲,只要在生活當中觀察到弱勢群體的存在,用自己的方式提供改變社會的一點點動力。

也許不必非得秉持溫良恭儉讓的「溫柔力量」,總是用軟性的訴求感化大眾。我們可以生氣,因為這世上仍有好多性別不公義的角落,蜷縮著需要被幫助的婦幼或是弱勢族群;我們可以抗爭,為了尚未被解決的社會問題,陪伴那些還沒長出自己力量的人們,伸出我們的雙手協助他們成長、脫離困境。

長出自己的力量

我們在「好好照顧自己」的同時,跟隨自己的喜悅、擁抱自己的負面,知道我們不只是爭取個人的生命主導權,而是希望眾多弱勢群體也可以長出自己的力量,爭取更多個人的生命主導權。

追求性別公義的社會是我最大的夢想。因此在努力生活之餘,仍希望產出一些文字或行動對大眾倡議,在過程中,不乏看見老師、社工師、諮商師等專業人士,跟我們一起交流如何在各自的工作場域上提供協助,也看到許多家長們為了下一代,前來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創造更安全友善的社會。

我們不需要是同領域的人,我們也不必都有同一個的夢想,更不必都對成功有一樣的想像,但我們可以一起愛自己、做自已,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生活,並且回頭看照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關懷的群體。女力崛起不是身為女性的自己隻身走得很前面,而是牽起身邊的人們,哭著笑著走向共好的社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