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做為廢核的堅定理由(中)

友善列印版本

反觀台灣,先不論核四已投入的2838億元,還有還要追加的462億錢坑。

「高階核廢料」經「密集化處理」後置放在核電廠冷卻池的高階核廢核燃料棒,已累計達1萬5459束:核一燃料池5514束,核二7544束,核三2401束,密度世所罕見;除此之外,原能會與台電為永久處理核廢料可謂心機用盡,各式五花八門的情節,如小說般精彩,茲整理如下:

1. 中國(1990):中國曾願意接收核廢料,被原能會拒絕,後由於蘭嶼爭議漸烈,中國選項重新浮出檯面,卻因為1995兩岸交惡而作罷。

2. 俄羅斯(1994):台電宣稱談妥,卻爆出官商勾結,且1995俄羅斯即通過法案:只待處理、不處置。

3. 馬紹爾(1995):本有「亞太區域性核廢料貯置場計畫」,原能會亦前去勘察,卻因不確定因素高作罷。

4. 北韓(1997):最接近達陣,所有條件都已談妥並簽訂契約,卻遭受國際強大阻力。尤其南韓國內更出現示威潮,在駐韓代表處焚燒中華民國國旗、李登輝肖像。南韓五名議員訪美遊說,揚言發動海上攻擊,炮擊核廢運輸船,最後在外交壓力下,台電毀約作罷。

低階核廢料目前貯放在蘭嶼核廢料貯存廠,目前存量約10萬桶,從1982年第一批一萬零八桶核廢料運達蘭嶼,到今日快30年;從那時起就活在輻射外洩陰霾下的達悟族人,於1987年開始抗爭,中間包括1996年成功阻止核廢運輸船進港,到今日本島核廢料運輸船未再來過。然桶壁破損連連,工人防輻態度隨便(如在檢整過程未著防輻衣),抗爭持續進行。

「高階核廢料」的可能處理方式有二,一是回收再處理(reprocessing),二是「深層永久地質儲存場」。

第一個方案在德、法、英、日等國所做的「第四代核反應爐」嘗試,由於成本高昂、技術不足、對核武原料(鈽-239)流出的疑慮等等,目前仍陷入僵局。而第二個方案——深層的永久儲存場,由於工程浩大、曠日費時,至今全世界尚無成功案例。

最有名的例子是芬蘭政府在安卡羅挖掘的、貫穿當地結晶片麻岩層五百公尺深的地底儲存場,這個工程至今尚未完成,並且預計核廢料被存放在那裡以後,要封存10萬年不得有人接近——「10萬年」,即是高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

政府本打算今年在「金門」(候選地:烏坵)與「臺東」(候選地:南田)兩地舉行公投,決定最終貯置場場址,引發台東安朔部落排灣族人的強烈抗爭,今年已邁入第三年。

無論最後廢不廢核,這些低階與高階核廢料都將成為夢魘,如果儲放在地下,因為潮濕的緣故致使核廢料桶容易破裂,旁邊需設置檢查通道監控核廢料桶,這樣的監控要多久呢?答案是約「三百年」。

核廢料貯存問題在國際間無解,更何況技術仰賴美國的台灣。

當對於核能質疑的聲浪在國際間越演越烈的時候,同一個時代區間裡,與台灣同落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日本,做為永續能源的「地熱發電」,卻面臨了一個從2002到2011的「預算斷層」,是研發上真的遭遇瓶頸了嗎?還是在權力運作下預算被排除了呢?

那為什麼在2011福島核災過後,地熱能源的總預算又瞬間飆升至近15年來的新高呢? 從日本投注了「一兆元」以上日幣最後完全無法發電的高速增殖爐原型「文殊」(Monjyu)來看,不難想見這其中權力金字塔的模樣了吧?

反觀台灣,關於核電利益體系的經濟結構金字塔,林碧堯1994年為我們整理出圖表,可一虧這一套複雜的利益交換體系的面貌,由核工專家壟斷的台電高層,我們有機會一窺權力的本質嗎?

如今台電在質疑的聲浪愈強、情勢愈發不利下不得不公佈了一些數據在「資訊揭露」專區,然而時間回到1980年,當初台電在蘭嶼蓋核廢料貯存廠時,欺騙居民是「魚罐頭工廠」;核廢料運輸碼頭欺騙居民說是「軍用碼頭」;直到去年3月,在花蓮秀林和平村,台電也未經居民同意擅自進行「永久貯存廠地質測試的鑽探作業」,卻欺騙居民說是「挖掘隧道」。

從林碧堯的圖表,我們不難想見當技術輸出國美國在其中佔據的關鍵位置。誠如《老美玩不出新把戲?》一書中所描述:「我們可以從台電的外債中發現,台電外債直接和間接的超過百分之六十以上與美國有關……。

美國進出口銀行對外進行國際授信活動,在政治意義上,其實是在促進、維護美國外交政策目標,它與美國西屋公司交互運用,由西屋提供並執行核電計畫,正如螃蟹的兩螯,緊緊地掐住了台電的脖子。」(待續)

 

關鍵字: 美國非核家園核廢料蘭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