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自立晚報記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已出版《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戰後臺灣人權史》(合著)、《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合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等。
書名: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作者:陳翠蓮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7/02/24
蔣介石派赴臺灣的軍隊數量編制,與柯遠芬〈事變十日記〉所稱請求步兵一團、追加憲兵一營,顯示蔣介石對陳儀所請必應的信任態度。事件過程中,陳儀親信、招商局總經理徐學禹一直與他保持密切聯繫。他向陳儀通風報信,指上海臺灣同鄉會理事長李偉光聯合閩臺建設協會等五個臺灣同鄉團體合組「抗議臺灣二二八慘案暴行委員會」,為臺人出頭,報紙輿論亦有不利於陳儀的議論,提醒陳儀注意。又密電告知「奉令由局派海辰及一○三登陸艇,裝在(載)滬二十一師師部及兵一團共四千人,約佳(九日)到基。另派一○二登陸艇去榕(廣東)載憲兵六百人約真(十一)日到基」,使陳儀更準確掌握援兵數量、抵臺期程。
三月五日這天,當省黨部主委李翼中往訪陳儀於長官公署,探詢局面不甚樂觀之下陳儀欲如何處置?這時陳儀竟還回答說︰「余將以平息為主,彼等所提之政治改革,不惜斷然從之。」待李翼中質疑妥協做法的有效性,並建議:「何如速請中樞加派勁旅且選派大員為助,俾事件早日敉平?」其實,陳儀早已請兵,此時乃順水推舟表示︰「余亦有此意,惟須有能員為使,而苦思不得其人。」於是李翼中毛遂自薦獲陳儀同意。
陳儀與李翼中這段對話透露出幾個極微妙的訊息︰
1. 陳儀早已於三月二日晚間向中央請兵,卻不讓李翼中知悉,佯裝要和平解決。
2. 李翼中與陳儀向來不甚和睦,此刻卻自薦替陳儀擔任請兵使者,誠可怪也,果然他到南京後即向白崇禧建議盡速撤換陳儀,「先易長、後宣慰」,真可謂別有居心。
3. 陳儀不動聲色等李翼中提議請兵,以省黨部首長為使,強化中央調兵動力;李翼中則把握機會置敵於死地,從中可以看到兩位派系人物之間勾心鬥角的複雜心機。一更令人不可置信的是,中央決定派兵來臺之消息,部分在臺外省人士竟能同步獲悉。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的夏德儀教授,據說是「生活在單純的學院,完全不涉入政治」。
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他與家人留在大學宿舍區,不敢外出,三月四日臺北動亂已稍平息,接獲臺大教務處通知明日起照常上課。五日「聞中央已調二師赴臺,一由浙閩方面出發,一由廣東方面出發」。得知此一消息,夏德儀的看法是「專憑武力鎮壓,恐亦非上策」。夏教授甚至在十二日就知道林茂生已被捕、十三日得知王添灯已被正法,外省人士間靈通的消息從何而來,頗令人好奇。
相反的,臺灣人則受蒙蔽。蔣渭川因不斷受到民眾質疑,三月六日上午趁與陳儀座談機會查證是否有請兵報復騙殺之事。即使陳儀已在前一日接獲中央派兵來臺電文,並派遣李翼中飛京說明事件經過、再度請兵,此時竟能面不改色地聲稱「絕對沒有這樣的事」,他說︰現在本省兵力亦不少,而警察憲兵也可足用,若我有這樣惡意,馬上也可開始屠殺,何必待中央的國軍開來,我是絕對沒有這樣的意思,請你安心就是。⋯⋯我也願意對天立誓,(此時長官起立舉手)我絕對不騙你也不騙民眾,誓必以良心誠意與你們做事,倘有違背必受惡報。
做為國家官員、封疆大吏,陳儀竟能昧著事實、信誓旦旦地矇騙民眾,如同謝娥所說「沒想到政府官員會說謊」,這是當時臺灣人所無法想像的事。而這正是陳儀政府在大軍將至前對民眾所說的第三個欺瞞謊言。
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同日晚間八時陳儀到廣播電臺,又對臺灣民眾撒了一個瞞天大謊。這是他在事件中的第三次廣播,他表示要「開誠布公」和民眾談談自己的想法:他同意將行政長官公署改為省政府,一經中央核准即可實施;同意縣市長於七月一日民選,未民選前,現任縣市長中有不稱職者,可將其免職,另由當地縣市參議會共同推舉三名人選,由陳儀圈定一人充任。在臺灣民眾風聞大軍將至、人心惶惶的此刻,陳儀特別說了一番「安定人心」的談話︰我聽說,因為奸黨造謠惑眾,致有同胞遷避的,我希望你們信賴政府,千萬勿輕信謠言。中華民族最大的德性,就是寬大,不以怨報怨。我們對於本省自己的同胞,難道還會不發揮寬大的美德嗎?
就在大軍即將進發臺灣的時刻,臺灣最高軍政首長對民眾特別強調的「中華民族寬大德性」的談話,於今觀之,真令人有不寒而慄之感。這段談話是發表於蔣渭川求證陳儀之後,陳儀不僅欺騙蔣渭川,並進一步公開廣播、欺矇民眾,是為了鬆懈心防嗎?這是陳儀政府對民眾所說的第四個欺瞞謊言。
然而,就在陳儀靜候援兵,對民眾施予安撫、虛與委蛇之際,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突然發動鎮壓行動,破壞了他的整體計畫與布局。
二二八事件約在四日蔓延到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認為「奸匪已經滲透進叛亂集團,企圖利臺胞的一時衝動,導致全省性有計畫、有組織的叛亂行動」,五日,民眾代表多人前往壽山談判,但彭孟緝因軍事布署未定,乃設法拖延,誘騙民眾代表次日再來談判,一面加緊軍事準備。六日,軍事布署妥當,涂光明等七人依約前往壽山要塞談判時,彭氏一舉將他們逮捕留置,並下令攻擊市區。二十一師獨立團第三營、守備大隊陳國儒部、桃子園守備部隊等兵分三路,向高雄第一中學、高雄市政府、高雄火車站武力進擊,造成重大傷亡,入夜後收復部分機構與地區。當他向臺北警備總部報告「戰果」時,卻收到陳儀嚴厲的回電稱:「此次不幸事件,應循政治方法解決。⋯⋯限電到即撤兵回營,恢復治安,恪守紀律。謝代表東閔到達後,希懇商善後辦法,否則該員(彭孟緝)應負本事件肇事之責。 」
「出兵平亂」的彭孟緝未受嘉獎反而受責,主要原因在於彭孟緝未經請示、擅作主張,壞了陳儀的全盤布局。但彭孟緝的平亂舉動不願中途收手,乃將陳儀電令留中不發,獨行其是。七日高雄市內大致戡平,彭孟緝再次電報陳儀謂:「惟認定事件已非政治途徑可以解決,軍事又不能遲緩一日」,「職不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否此正其時也。」八日,彭孟緝再收復屏東與旗山,尚未發出電報,竟接獲警備總部來電稱:「貴司令認識正確,行動果敢,挽回整個局勢,殊堪嘉獎。」
原來,八日上午援軍已抵基隆。陳儀在兩日之內態度幡然轉變,正可說明其靜待援兵,不願打草驚蛇的顧慮。
三月七日,陳儀再度向中央請求加派來臺的兵員數量,電文中稱「職因兵力太少,深恐一發難收」;「職意一團兵力不敷戡亂之用,擬請除二十一師全部開來外,再加開一師,至少一旅,並湯恩伯來臺指揮,在最短期間,予以徹底肅清。」
同日,蔣介石來電告知「二十一師直屬部隊與第一個團,本日正午由滬出發,約十日晨可抵基隆」,並要求陳儀清除鐵路、電力廠為民眾占據等障礙,為部隊將抵基隆做準備。陳儀覆電表示軍隊登陸已在準備中,「目前我因限於武力,十分容忍,廿一師到達後,當收斧亂之效。」
此刻,猶如大旱望雲霓的陳儀,只待援軍一到就要武力平亂。
同日晚間,陳儀又電蔣介石,仍執意要求增加兵力。他再度強調「臺灣目前情形表面似係政治問題,實際反動分子正在利用政府武力單薄之時機,加緊準備實力,一有機會隨時暴發,造成恐怖局面。如無強大武力鎮壓制裁,事情之演變未可逆料」;因此「仍乞照前電所請,除第廿一師全部開來外,至少再加派一旅來臺」。
三月八日上午七時,由福州調來、搭乘海平號輪的兩營憲兵部隊駛抵基隆港,至晚間十時進港,隨後開赴臺北。
此時二二八處委會正為了昨日通過〈三十二條處理大綱暨十項要求〉被陳儀斷然斥拒而亂成一片,眾人很關心軍隊已經開赴臺灣的消息。上午十一時,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至處委會以私人資格發表談話,他表示:臺省諸領袖及臺胞,要求改革政治,實為合理,我們外省人亦願意幫忙。⋯⋯望省民之要求,不要牽涉軍事方面,一切軍隊皆為國家之軍隊,權力屬於中央⋯⋯聞省民之要求,包括除憲兵外,尚要求軍隊解除武裝,余意倘中央獲此項消息,必受重大之刺激。余可以生命保證,軍隊絕對不開槍,余亦相信,中央絕不派兵來臺⋯⋯希望省民不可懷疑中央,我們偉大之蔣主席,必定同情臺灣同胞之正當要求。
就在張慕陶發言的同時,援兵已抵基隆,兵臨城下,他卻仍以生命保證中央不會派兵來臺,根本是「睜著眼說瞎話」 。這已是政府官員向臺灣民眾所說的第五個欺瞞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