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南舊夢

友善列印版本

「日日城南路,春風聽鷓鴣;最佳煙雨景,一幅輞川圖。」記者尾崎秀真在《台灣日日新報》以詩作歌頌的台北城南,區域內現有留存的歷史建物與博物館密度為全國第一,更是戰後許多詩人、文學家曾於此漫步交流,孜孜不倦創作的魂縈舊夢。隨著北市府將目光聚焦在「白晝之夜」活動的北門與台北西區;行政院則專注於啟動「大南海文化園區」,區域位置恰好處於上述兩者之間的城南,正面臨進退失據與都市更新,可能改變街景容貌的寒顫之中。

回顧將萬千璀璨「濃縮」於一夜,卻耗資近1500萬元的「白晝之夜」,文化評論人吳牧青批評「活動只是為西區門戶計畫妝點門面」,將本來開放的公共場域與公家機關開放時間延後,透過公部門的力量去整合根本輕而易舉。而且傳統10月份就是藝文展演的旺季,白晝之夜另支經費卻連舊有活動的整合都談不上。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蕭文杰也談到,市民無法透過白晝之夜認識自己的文化,也無法從中了解到城市發展脈絡。所以文資團體自發舉辦市民場的「白咒之夜」,讓民眾真正了解古蹟、歷史建築。

然而,上述所遭受的批評,卻早已在台北城南被克服。與白晝之夜相去不遠的經費,卻可在台北城南將博物館、社區商家與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串聯超過一個月,成就「城南藝事」活動,共同延續在地歷史感,讓驕傲蔓延。事實上,城南昔日的範圍約莫是日人所規劃的南門町、龍口町、佐久間町、兒玉町、千歲町、新榮町、古亭町、川端町、馬場町、水道町、富田町等,為今日的古亭區、中正區、大安區區塊。而作家莊永明曾在<台北老街>提到日人為開發城外,於1901年開闢「城南幹道」,戰後,這條植物園前的道路就取名為南海路。另據台灣總督府職員錄記載,現南門國小的前身為台北城南尋常小學校,亦為城南區域的佐證。

今日城南泛指南海路、重慶南路以及曾舊書攤林立的牯嶺街,一路綿延到福州街上的國語日報社,廈門街上洪範爾雅兩家文學出版社,最遠至同安街還有小說家王文興故居紀州庵的帶狀區域。城南轄內重要教育文化館舍如中華文化總會、歷史博物館、南海書院、台灣藝術教育館、科學教育館、教育廣播電台、建國中學、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前為美國新聞處,更前日治時期為台灣教育會館),以及後來陸續成立或改變空間用途屬性的郵政博物館、楊英風美術館、牯嶺街小劇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所屬的南海藝廊、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等等。

曾於過去兩年(2014、2015年)連續舉辦的「城南藝事」藝術節,據筆者實際踏訪城南街區,已成為博物館與社區商家的共同回憶。其中負責串聯館舍展演合作、社區協力參與以及公部門協調的策展人黃義雄回憶,「城南藝事」希望活動形成一個去中心的網絡,再連結至多個子網路。它可能是館舍單位展覽的合作機制、居民與藝術活動的互動關係、觀眾對城區事件的參與發掘、展演模式的原創性、產生的衍生效益(社會的、經濟的)。在北美館未興建之前,城南就是發揚台灣美學的重鎮,許多知名藝術家、文學家都是在城南揚名,像是1976年在美國新聞處(現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洪通首次個展」,每天吸引數萬人參觀,造成無比的轟動,不僅美國時代周刊專文報導 、瑞士洛桑的原生藝術館更收藏洪通作品。

的確,城南是早期書香、文學出版、詩人、文學家、藝術家聚集的區域,但記憶是會風乾的葉,如何透過「城南藝事」去召喚集結逐漸脆裂的社區意識與歷史記憶?指著郵政博物館外牆的黃義雄說明,「溝通」就是最好的合縱連橫,當時隻身與博物館簡報後,郵政博物館首次無償提供跨界宣傳就是獻給「城南藝事」,多方奔走其餘博物館後,甚至獲得部分館舍的經費贊助。另外,城南亦規劃了書法店招活動,尋求社區店家的合作共識,在多次遊說下,超過100家包括飲食小吃、日用品、郵幣社、書店等共同參與,並邀請陳宏勉、歐豪年、張炳煌、何懷碩、黃智陽等書法大師予以配對,為各商店書寫臨時旗幟店招,同時也獲得包含新工處、以及文化局等市府單位的傾力協助。而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當然不能自外於城南藝事,小野等作家的年少輕狂,依稀仍與民眾擦肩。「城南藝事」第一屆活動開始後,由台北樂府擔任踩街表演主秀,在城南遊行宣傳;更結合APP和語音感應器的裝置,讓觀眾在城區公車亭、街區等不經意轉角聽見詩人朗誦,藉用閱聽科技結合藝術展,以創造不一樣的展演型態。第二屆更同時在各博物館戶外廣場及鄰近街區,設置三部奇特的攤車「家庭故事屋」、「名人畫報屋」、「時光攝影棚」,傳達與社區街道的共生。

意外的是,城南藝事在民眾互動上獲得好評的故事、畫報、攝影棚,亦成為「白晝之夜」活動的借鏡再次展出,但固定每年在11月左右舉辦的城南藝事卻面臨斷炊停辦的窘迫。另一方面,儘管行政院啟動了「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計劃書的研究範圍囊括大部分的城南區域,但細究計畫經費與範圍可以發現,大南海文化園區僅自重慶南路以南方向直至植物園(透過下圖),總經費的九成用於歷史博物館、欽差行台、台銀舊宿舍的維修與周邊綠化景觀整合設計。很顯然,已累積凝聚社區意識與自主性的城南,原先應該延續舉辦讓文化認同感擴散(註1),但隨著城南藝事的暫歇,城南區域硬生生地被西區門戶計畫、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兩股颱風環繞,逐漸失去關注而淹沒窒息;區域內亦可見多起都市更新的火苗正同步蔓延(位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後方的建中眷舍都更案,將興建23層樓高的國際學人宿舍),城南正面臨區域與認同碎裂化的水深火熱中,待記憶伴歲月凋零飄落,城南舊夢在未來只怕成為一晌貪歡。

註1:書法店招活動從2014第一屆50間社區店家,到第二屆超過100家參與,足見文化認同感的擴散與蔓延。另外,由於城南藝事的舉辦喚起「城南聯線」,自2014年年底,紀州庵文學森林與上善人文基金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串聯牯嶺街小劇場、唐青古物商行、奇異果文創、國語日報、基本書坊、財團法人客家文化基金會、中華文化總會、小兵出版社、微客棧、世紀當代舞團、台北市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可口雜誌等單位成立「城南聯線」。希望可以透過活動資訊整合,建立台北城南的具體想像。並以每兩個月為單位,與聯線成員相互交流,亦發行電子報聯合宣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