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舊火車站的傷痕記憶

友善列印版本

高雄舊火車站承載著高雄人的集體記憶,拆除建物等同刪除歷史記憶體內的檔案資料,茲事體大,拆不得也。

高雄市長陳菊答覆民進黨籍議員洪平朗、陳明澤就拆除高雄舊火車站質詢時表示:「高雄舊火車站是歷史建築,應予以保留」。洪、陳兩位議員拆除舊火車站的主張,源自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因鐵道南北分隔的博愛路與中山路將以平面貫穿,高雄舊火車站若搬回原址,將影響高雄市的南北交通。

興建於一九四一年的高雄舊火車站是日治時代最後一個完成的車站,不僅是歷史建築,也見證著殖民傷痕和侵犯人權的二段歷史。火車站的主體是帝冠式建築,外觀上採用與日本傳統大寺廟和貴族專用的「唐博風」式攢尖頂屋頂,內部空間設計則採用西方格局;帝冠式建築源自一九四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高漲時期,寓意日本大和民族殖民海外的象徵,台灣現存的日式建築中,以高雄舊火車站及高雄舊市政府(日治時期市役所)最具特色,前者又是帝冠式建築的翹楚。

一八九五年,日本帝國通過日清戰爭終戰處理的《馬關條約》殖民台灣,在日本本土安全防衛的考量下,臺灣成為日本構築南方防衛線的前緣。一九四0年,帝國首相近衛文麿以占領朝鮮半島及攻占滿州為開端,企圖支配東南亞以及西太平洋島嶼,台灣轉化為日本帝國制霸西太平洋海權的核心,「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作為戰爭大義名分的論理,高雄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南端城市,市役所融入日本神社精神的帝冠式建築,則成為帝國統治權力的具像。

肇端於台北的「二二八事件」,高雄市因事件擴大而受波及,死傷慘重。一九四七年三月六日下午,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罔顧市長黃仲圖會同地方士紳協助維護治安,前往司令部協商之美意,逕自指揮部隊兵分三路攻擊市政府、火車站、高雄第一中學。陸軍二十一師何軍章團第三營主攻火車站及第一中學,分成兩路抵達火車站,部隊除掃射火車站地下道,同時追擊逃離火車站的民眾,造成重大傷亡。

通過日本殖民台灣和「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敘事,呈現老舊建築與歷史的對話,喚回高雄人共同的記憶。高雄市承載著歷史傷痕,歷史文物史蹟的保存與都市更新和現代化並不衝突,通過文創與維護,賦予新生命。正是由於屹立街道的建物,用歲月的滄桑見證城市的歷史,成為舊市政府整建轉換成為歷史博物館的動力,輕言拆除與舊市政府有著相同歷史系譜的舊火車站,與裂解市民與城市之間的連結何異,這是主政者或民意代表應有的基本認知。

高雄市為全台唯一經聯合國人權城市方案列名的城市,市區原有多處人權景點,每塊磚、每面牆,都有著深層的歷史文化底蘊,供人駐足省思;曾幾何時,在都市更新或建物修繕過程,美麗島雜誌社不復昔日景象、高雄中學紅樓牆上的彈孔不再斑駁,橋頭老街上的余登發先生故居已失原貎;人為的無知或輕忽,不經意地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大幅改建、拆除,徒留令人扼腕的嘆息。

市議員以交通流暢之由,主張拆除高雄舊火車站,但為歷史傳承故,留存史蹟見證歷史,拆不得也。如何在建築史蹟與都市交通之間尋求可行方案創造雙贏,考驗著主政者的智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