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祖先牌位談國民黨的權力運作邏輯

友善列印版本

2016大選,民進黨不僅取回中央執政權,在國會選舉上也首次取得過半多數。在這情境下,過去陳水扁執政時期難以推行的轉型正義,在此次勝選後都有機會開始推行。日前,民進黨籍立委高志鵬便順著這風潮,提議討論是否該拿掉國父遺像,以除政治偶像崇拜的陋習。

未料,但其實也不意外地,這倡議引起了包括國民黨代主席黃敏惠、黨主席參選人洪秀柱、以及多位國民黨立委的反彈。值得玩味的是,他們抨擊的用語中,包括了「數典忘祖」、「神主牌」等修辭。而這些修辭,和中國動不動就使用「祖國」、「流著中國人的血」的說法如出一轍。

美國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的武雅士(Arthur P. Wolf)在對台灣進行了田野調查後,對漢人宗教上的傳統提出了這樣的觀察:自家祖先在死後成為神明般的存在,庇蔭子孫;但對陌生人來說,自家的祖先則往往被視為鬼。武雅士提出的這套「神、鬼、祖先」的見解,無論在宗教學與人類學上都是很具有份量的論點。

倘若我們順著「神、鬼、祖先」這樣的神鬼觀來推演,我們可以從中理解到,在這樣的宗教觀下,會造成漢人在文化上很重視倫理的系譜與階序,因為一旦個體不在這倫理階序裡,就無法得到(靈性上、象徵上的)利益。

因此,這倫理階序上的「輩份」就顯得很重要:長一輩的因為可變成能庇蔭子孫的角色,因而在位階上獲得一定的尊重。而晚一輩的倘若不接受這倫理,則會破壞了整個規則,所以民間往往有不肖的子孫遭遇橫禍的傳說。而在宗教文化上,人們也很忌諱白髮人送黑髮人,也害怕子孫早夭,而有一套嬰靈祭祀的儀禮產生。

而這套民俗觀和中國政治上官僚階層的關係,一直以來也是學術上關切的議題。中國政治上,長久以來就是演繹著家天下的文化,人民就是君王的子民,而官員也常被封為「父母官」,這些都是政治與家族系譜相互投射的隱喻,那套講求倫理位階的觀念也一直籠罩在國家之上。

本文無意將武雅士學術上的觀察過度地連結到政治的評論。但我們不妨藉此去發想、去反思漢人在政治上那套講求關係、講求倫理位階的現象。這種倫常階序與關係的模式,其展現的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儀禮、以及彼此間的禮尚往來,在這套關係與位階中,每個位置,以及之間的互動,其背後都隱含著一套權力與政治運作的邏輯。

具體言之,我們可以發現國民黨無論從地方派系的經營,到整個黨中央的運作,莫不和對這倫理位階的重視有密切的關係。在這注重倫理關係的氛圍下,無論是權位的取得,或是政治主張的提出,都必須符合彼此的位階位置。所有的政治利益都必須是由具有實質與象徵權力的上位者「庇蔭」而來,而倘若身為子輩的後進對上位者有所挑戰,這非但是對位居上位的個人大大的不敬,同時也是對這套權力運作邏輯做挑戰。

國民黨內的本土、非本土之爭,就是倫理上的血統系譜之爭。去年總統候選人的紛爭、到今年黨主席的角力,也處處呈現了倫常關係上的角力,因為檯面上的每個人,過去其權位的取得都是靠著這倫常關係得到的,所以現今在黨內選舉上才會每個人「夭鬼假細禮」,深怕破壞了黨內的倫理階序。

只是,這個重視倫理階序、這種講求關係的文化,在本質上是和人生而平等的民主觀相衝突的。因為在民主社會裡,無論老少,無論輩份,彼此的權力是不會因為倫理關係而有不同的。也就是如此原因,我們發現國民黨要進行黨內的民主改革是如此困難重重。

過度注重倫理關係的國民黨,今天會淪落成少數黨,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某個程度來說,就是因為過度注重關係位階的所致。在撤去國父遺像的議題上,表面上國民黨找到了共同的施力點,可以營造同仇敵愾的團結表象,但在實際上,對國父遺像的崇拜,其實是重複著那套倫常階序關係的權力運作邏輯,這對現今亟需做民主改革的國民黨來說,是利是弊,國民黨人自己得好好思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