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本土教育的危機與展望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教育本土化的聲浪自八○年代以降開始萌芽,九○年代逐漸開花結果,到了二○○○年政黨輪替以後,各大專院校的台灣研究與教學機構更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似乎替台灣的本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本土教育的危機至今已然浮出,仔細分析之下,並不單純只是國民黨再次執政下的影響。以下,嘗試針對台灣本土教育的當前危機與未來展望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本土教育的當前危機

當前台灣本土教育的危機包括了:(一)台灣島內與(二)海外兩方面,島內又大概分成:1.人才培訓與2.教學環境兩個問題。近年來,台灣研究的學科建制從過去僅有成功大學一所博士班(台文)的情況下,相繼成立包括台大(台文)、政大(台文、台史)、清大(台文)、師範大學(台文)等博士學程,改善過去碩士班過多、博士班相對稀少的情況。

儘管解決了本土教育的「升學」問題,但是「就業」方面的困境卻更直接地影響了本土教育的生機,面對當前台灣社會少子化、高等教育市場萎縮的衝擊,台灣研究不僅在過去未能在大學中普設科系,亦未能透過台灣學程或通識教育的安排替長年累積的專業人才開闢「戰場」;尤有甚者,受限於台灣社會對於台灣、中國之間的關係定位不清,從而嚴重影響了國民教育(高中、國中、小學)當中就課程、教材以及師資的資源分配。

另一方面,當中國目前正透過「孔子學院」等方式在歐美各大學普設講座、爭取話語權之際,台灣研究在國際學術體制當中的布建嚴重不足,亦缺乏統籌性的戰略方針,相當程度無法促進「台灣學」在國際社會中的能見度,亦更無力抵擋中國透過「華人」、「華文」等模擬兩可的概念進行文化統戰。

本土教育的未來展望

坦白來說,倘若我們對於抱持大中國意識型態的馬政府缺乏信心,那麼透過民間社團施壓,要求執政當局維持本土教育教費的方式便只是消極的作法。當前本土教育的危機是過去台灣研究體制化的未竟之業,唯有在教育體制中確立本土教育(課程、教材、師資)的正當性,進而在專業導向的訴求下逐漸形成師資培育的進入門檻(台灣研究相關系所畢業生或必須取得專業證照),才有可能保留本土教育的一線生機。

尤有甚者,在考量到各大學普設台灣研究相關科系的實際困難以後,如何透過台灣學程、通識教育等課程,透過修訂聘任制度的方式讓台灣研究專業人才得以進入教學現場發揮所長,穩固台灣研究、本土教育的結構基礎──如此一來,才有進一步思考與國際接軌、向世界傳達台灣的機會與空間。

 

參考資料:

1、藍士博〈  消失中的人文科系——(原題:台灣研究體制化的未竟之業)〉《人籟》論辯月刊84期,2011.7-8。頁6-7。

2、〈本土教育弱化 本土社團盼教長恢復經費〉自由時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