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改變亞太經濟格局,對台灣的機會與挑戰(上)

友善列印版本

十月五日在亞特蘭大經過五天的馬拉松會談後,TPP(泛太平洋經貿夥伴協議)取得協議。現在剩下TPP十二國內部的追認過程。雖然TPP的條件遠較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嚴苛,預期在各國的內部追認上會有一番苦戰。但TPP過了就是過了,只有何時取得所有國家追認的問題,不存在無法施行的狀態。由於TPP是個全新的經貿協議,遠超過一般性的關稅減讓與人員流動,還將各國內與貿易相關的法規一體化,意圖推平所有形成自由貿易的法規及其他非關稅貿易等「障礙」。面對這個革命性的協議,不僅亞太區域直接受到影響,甚至包括歐洲在內,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貿易體制。

對台灣來說,TPP的衝擊來自兩方面。第一,TPP如何改變台灣所處的亞太經濟架構?其他國家的反應會如何?帶給台灣何種機會與挑戰?第二,台灣內部需要做出多少與TPP相關的調整?有哪些法條、哪些體制會受到改變?對國民的生活習慣會有何種衝擊?第二項與台灣內部議題相關,不屬於本文的討論範圍,我們將專注於外部(第一項)的影響。

TPP跑贏RCEP,成為FTAAP的設定標準

環太平洋地區目前存在兩個多邊經濟協定談判:TPP(泛太平洋經貿夥伴協定)與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前者包括四個東協國、日、澳、紐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三國,以及南美洲靠近太平洋岸的智利與秘魯,總共十二國。後者包括所有的東協十國,加上中、日、印度、韓、澳、紐這六國,總共十六國。TPP有包括美加在內的美洲國家,但沒有中國、印度與韓國,而RCEP有中、印,韓,但沒有半個美洲國家。這是兩者在涵蓋面上的最大差異。正因TPP有美國沒中國,而RCEP有中國沒美國,所以不少人將「TPP vs. RCEP」附會為美、中在亞太區域的競爭關係。

但TPP與RCEP的差異,除了有某種美中對抗的成份外,涵蓋範圍的設定也反映了某種戰略哲學。TPP包含了美洲國家,且其數量與亞洲國家一樣都是五個(澳紐算大洋洲國家)。而RCEP則不包含美洲國家,只有亞洲國家,還包括了不屬於亞太經合會(APEC)的印度。兩者在涵蓋範圍差異,有些類似90年代初期亞太區域經濟的「亞太主義 v.s 東亞主義」的辯論。

冷戰結束初期,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與中國對於崛起的新興區域經濟區塊,支持純以亞洲人為主的經濟合作集團(東亞經濟圈,East Asia Economic Group)。這個集團不僅沒有美國,甚至也不願讓澳洲、紐西蘭加入(馬哈地當時就說過,澳洲人不能算是亞洲人)。相對此而言,美國當時透過日本與澳洲強調要建立一個超越種族的區域經濟合作體系,提出了「亞太主義」。之後「亞太經合會APEC」成立,中國與馬來西亞的東亞主義提議不敵由日、澳打前峰,美國在背後運作的亞太主義發想。但東亞主義的幽靈未散。其影響導致2005年東亞峰會的創立,並延續到RCEP的設計(雖然RCEP也包括了澳、紐等國)。因此TPP與RCEP的競爭關係,除了有美中競爭的面向外,也是兩種不同區域經濟合作典範的爭論。只是這個典範爭論,從原先的「whether 民族經濟學」,轉型為對涵蓋範圍的認知與對自由貿易和國家主權關係的不同認定。特別是後者的意義更為深遠,這也是歐巴馬總統會提到「不要讓中國書寫新世紀國際經貿規則」的背景。

這兩種不同區域整合典範的競爭在2014年達到高峰,當年於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會就提到,未來函括亞太區域的自由貿易協定(FTAAP),會在TPP與RCEP的兩軌並進下發展。為此RCEP發出了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的豪語。而由於以減讓關稅為主的RCEP,不若TPP般會對國家有許多侵入性的法規調整要求,因此外界也多認為RCEP談成的機會比TPP高。

但是TPP在美國主導下積極展開,幾乎每兩個月就展開新一輪談判,在今年四月日安倍首相訪問美國時,不僅把被認為最困難的美日爭議解決大半,還確立了美日共同推進TPP的共識。在美日共同推進下,原本預計在七月底的夏威夷談判就可以完成,會拖到十月初於亞特蘭大會議解決,已經是落後進度,但即便如此,還是遠遠超過RCEP的進展。

RCEP雖然也展開了八輪談判,但進展有限。這是因為RCEP不是像TPP是種從無到有的新協定,而是將既有的五個東協加一協定整合成一個東協加六的大自貿協定,因此要面對自貿協定中十分難纏的「義大利碗麵效應Spaghetti Bowl Effect」問題,畢竟要把已有互相交纏的東西理順,往往比從零到有要難上許多。

其次,RCEP會談成這樣,顯示中國不是RCEP主導談判的角色,RCEP更像是由東協主催。東協的共識決文化與美國的推土機式談判不同,美國在貿易談判上會軟硬兼施,什麼方法都來,是以打官司的律師心態主談。東協則比較像外交官交涉,維持不破局比有結果更重要。但當東協內部整合如果也有問題,例如印尼有脫離東協自搞自的趨勢;今年東協輪值主席馬來西亞,其領導者更身陷政治危機;泰國的軍政府何時會還權於民,皇室的繼承問題也開始浮上檯面。當這幾個東協大國都因種種原因無暇他顧,在缺乏高層政治領導的關注下,就憑著主談的事務官會面是無法解決重大爭議的。RCEP缺乏中央領導,沒有國家扮演driver的角色,與TPP有美國領導與日本積極助推的結構十分不同。

第三,每個RCEP談判的觀察家都會告訴你,RCEP除了中國沒使上力外,兩印問題(印尼與印度)是最大的變數。印度在經貿談判上的難纏世界有名,印尼在新總統上任後,似乎更願意建立印尼版的「新型大國關係」,對東協的關注明顯少了許多。印尼一旦態度消極,東協的整合與發言份量就會嚴重下挫。由於印尼與印度在RCEP的份量相當重,在無法有效處理「兩印問題」前,RCEP的進展自然會受到影響。

亞太經合會APEC議程可能會被TPP化

雖然RCEP在TPP談成的刺激下,其達陣的壓力瞬間大上許多,但即便RCEP在本年菲律賓的APEC會議前硬擠出一個結果,其自由化幅度與TPP相比也應會差上一大截。更重要的,是宣稱要在十一月的菲律賓APEC會議前談出結果,RCEP已經把自己的貿易信用度放上屠宰場了。

TPP談成後,可預期今年APEC議程與注意力會被TPP支配,而亞太自貿區(FTAAP)整合模式的TPP vs. RCEP之爭,也大概勝負分曉了,只是看TPP有沒有辦法整碗捧去而已。雖然還有一段TPP成員國的內部批准過程,所以一般預期TPP大概還需要兩年才能真正執行,但RCEP要想在這兩年完成得乾乾淨淨,還要能超越TPP的範圍,幾乎是不可能。即便勉強完成,當大家看到TPP對貿易障礙推平的程度比RCEP更徹底,RCEP就不再是焦點。因此未來亞太自貿區的設計典範可能就是根據TPP,預期未來TPP題材會支配APEC議程,使APEC會議TPP化,應該是合理的推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