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改食材讓校園午餐革命改變成真

友善列印版本

上周末,台灣才熱熱鬧鬧參與由英國名廚奧利佛所發起的食物革命日(Food Revolution Day)活動。此全球串聯行動自2012年首度舉辦以來至今已邁入第四年,期盼讓喜愛食物的人們能分享飲食知識、技能和資源,共同關注世界食物議題並嘗試做出改變。不管是學校、餐廳、當地企業或農夫市集,都能透過這個行動連結當地社群,鼓勵人們改變現有飲食習慣,提供更好的食物與更普及的教育。

去年十月大選前,一群民間志工家長發起的「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行動,便是奠基於基因改造科技橫跨生態環境、人體健康、生命倫理、公平正義與糧食自主等領域,由於其安全風險尚未獲得普遍共識,加以有農藥嘉磷塞殘留過高疑慮,因此呼籲依循預警原則應避免生長期學童食用基改食品。此舉不僅獲得全國十九位縣市首長,包含台北市長柯文哲的齊聲響應,更積極體現了「食物革命日」的倡議精神。

然而,選後不到六個月,台北市柯市長卻在接受議員質詢學校午餐非基改食材認證問題時,坦言個人認為食用基改食材對健康是否有影響沒有直接證據,考慮將修改非基改午餐政策。對於柯市長如此輕易背棄選前承諾,毫不諮詢相關倡議團體及家長意見的任意獨行施政態度,感到相當遺憾與不滿。

相較於六都其他城市,台北市非基改校園午餐政策原本就沒有什麼具體作為,只有在今年三月份發布新聞稿指示各校午餐供應委員會自今年九月新學年開始,每餐可以調漲新台幣十元為上限,其價格反映需搭配「增加食材變化和檢驗次數、增加使用非基改和有機產品供應次數並減少多重加工製品使用」等條件,表面上是採取校園自決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實則將此議題之決策權及壓力轉嫁至學校及家長端。

果不其然,近來議員質詢學校午餐議題時,總是針對非基改食材價格、認證制度及進口數量等面向提出質疑,甚至有不明究理的議員批評採購非基改食材有為圖利特定廠商甚至造成階級壓迫之嫌。其實漲價與否必須經過全校家長調查問卷,回收率達七成以上且六成同意才能施行,並非少數家長代表便能擅自決定;此外,依照2014年通過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自去年10月起,基改及非基改玉蜀黍、玉米粒、大豆、大豆粉等10項已列入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號列,各有專屬貨號。也就是說,若對非基改食材真偽有所懷疑,學校及家長可要求供應商提出食品原料進口專屬貨號證明,以作為判別基準。

然而,陷入這些爭論之中往往只會忽略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所謂非基改校園午餐難道就只是把基改玉米及黃豆製品全面換成非基改品項」這一條路而已嗎?

舉例來說,台灣禁止種植基改作物,因此以台灣在地食材替代基改製品,不就是愛台灣的最佳表現?再者,有機食材一定是非基改,增加有機蔬菜的供應量,同時也是降低基改食品比例的另一種策略;還有,學校午餐中常見的豆乾或豆皮等加工製品多是以基改黃豆為原料,因此降低加工食品比例不也就等於朝向非基改目標邁進?

拒絕基改作物與食品已是當今全球消費者的普遍共識。匈牙利日前宣布將成為第一個援引歐盟新基改法規,不僅將非基改共識納入憲法與法律,更宣告禁止種植基改作物並研擬發展無基改(GMO-free)標籤制度,標示此產品中不含基改成份且牲畜是食用非基改飼料。本周末5月23日,全球更將有200多個城市響應反孟山都行動(March Against Monsanto),台灣北中南各地亦有不同組織串聯聲援。

非基改校園午餐隱含著環境正義、糧食主權、國際貿易及政治現實等社會衝擊因子,它從來不僅僅只是食安議題,更應被視為是一個環境教育行動。呼籲柯市長應揚棄吃了不會死人的最低食物標準,更進一步學習體驗並珍惜食物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價值與環境意識,而這不正就是小田園小農夫計畫所企盼的目標嗎?

納入公民參與的翻轉校園午餐革命,就從一顆小小的黃豆開始改變成真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