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想想】危機或是轉機?美日新同盟關係對台灣的意義

友善列印版本

中國一連串在經濟與軍事大規模擴張、企圖取得亞洲霸權角色的行動,喚醒了美日同盟的焦慮,三月底中國在亞投行成立的外交戰場上成功拉攏美國最堅實的歐洲與亞太盟友對美國倒戈相向,使得感受邊緣化危機的美日關係加速進入「蜜月期」。

美日兩國近期內除了加速TPP的談判之外,睽違18年的「美日安保指針」---作為美日同盟軍事行動基礎的規範也修訂完成。本周安倍晉三首相訪美,成為戰後首位在美國國會發表上下院聯合演說的日本領導者,這場主旨名為《希望的同盟》的演說,更意味著亞太區域將隨著美日同盟進化而步入全新的局面。

美國在「重返亞洲」的再平衡政策下,將與日本結合為更緊密的經濟與軍事同盟,以挽救美國在亞太區域的實力,而日本在西太平洋的安全保障佈署上,將會告別過往美日安保同盟關係中,由美國片面主導、日本單純配合且武力行使僅限於對日本領土進行「專守防衛」的角色,提升為更積極的區域軍事行動主體。

美日安全保障指針這次的改定是繼1997年柯林頓政權後的再修正,主要目的在因應國際戰略情勢的變遷,而調整這部美日共同軍事行動的法規依據,得以在今日全球與區域情勢下更「無縫隙」與更「全球化」的部署。日本在去年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憲法解釋而成為可能積極行使軍事行動的主體後,也將在美日同盟的新指針規範中負擔維持和平的角色。但從美日兩國對新安保指針的解讀上,仍然可以觀察到兩國對於新指針適用的目的與期待有認知差異:美國希望日本自衛隊可以在解除「專守防衛」的武力行使限制後,可以積極分擔美國在全球佈署行動中沉重的負擔;但日本對於新安保指針的期待,則呈現非常重點式的區域防衛觀點、著眼於針對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區域一連串改變現狀的軍事和準軍事行動,得以與美軍進行更全方位的情蒐、聯繫、掃雷乃至協力島嶼奪回作戰。

美日兩國之間存在的認知差異不難理解,因為兩者對於亞太地區安全保障的核心認知本來就不同。對美國而言,美日同盟最大的意義,在於島鏈防衛思維下,日本等國作為防止中國軍事力量得以突破島鏈封鎖進入太平洋與美國爭霸的關鍵盟友;但對日本而言,維持這個無天然資源的工業大國一路從印度洋經過南海、台灣周邊海域、東海直到日本本土、占日本百分之九十的輸入與百分之六十的輸出的「海上生命線」不被中國支配,才是至關國家生死的防衛佈署重點。

台灣該如何因應美日新同盟關係下的亞太新局

這個美日軍事行動指針的更動,其實讓台灣成為非常熱點的衝突區域,因為中國急欲讓軍事實效控制突破南海和東海,所以近年在南海諸島上進行大規模的奪島與填海造陸工程、並在東海填海建立新的軍事基地,也不斷透過設定防空識別區與頻繁的海空侵入企圖取得東海海域的實效支配。而歐巴馬的重返亞洲再平衡與安倍集體自衛權政治宣示,反映在美日安保指針的修改上對中國的行動首度作出具體回應,就是以加重美日同盟關係與全面軍事部屬回敬中國的片面現狀變更行動。

但無論如何,台灣卡在東海與南海間最關鍵的位置,毋寧已成為美日與中國在區域衝突熱點的最前線。在中國全盤性的戰略思考上,必然會因為在南海與東海遭遇美日積極對應所產生的擴張佈署挫折,轉向針對美日兩國在政治與防衛立場皆被迫模糊的台灣,對台灣進行更積極的政治行動與與全面提高實質支配的誘因。

然而,過往因為台灣地理上位處第一島鏈中心點的關鍵位置,使得「台灣必須獨立於中國存在」得以作為美國核心利益的價值,但隨著美中間發展為相互依存的大國關係、以及美中兩國在亞洲政治經濟影響力逐漸位移後,台灣對於美國的重要性即日漸萎縮,毋寧成為台灣近年來在對美外交工作上不斷遭遇挫折的主因。

在美國的「台灣關係法」體系下,美國現實上必須負擔台灣維持現狀的承諾,一直是過往台灣在對抗中國威脅上最大的盟友,也因此,台灣的政治行動者在思考國際關係角色時,常仍然無法擺脫「美中台」三方關係的思考格局。而近在咫尺的大國日本,雖然對台灣具有貿易往來上的重要性卻相對不是外交工作上的重點。

過往這個認知仍有一定程度意義的原因在於美國的確是這個區域唯一可能進行積極行動的國家,但在今後美日新同盟關係下,日本將會提昇在區域行動的主導地位,跨越領土與領海的範疇在區域間行使捍衛國家利益的行動,而台灣位處日本海上生命線的要衝、以及作為東海與南海間的關鍵位置,必然成為日本關注的重點。

因此我們必須認知到,未來在處理台美日關係上,台日關係無論如何不但不應再等於台美關係,相反的,基於台日兩國間在區域上更高的共同核心利益,未來成為更積極行動主體的日本,除了將可能是台灣在對抗中國因素上更直接的盟友外,也會是未來台美關係的外交工作上極為關鍵的中間槓桿,以及防止台灣淪為美中兩政治國交易籌碼的關鍵第三者,因此,台灣全面提升與日本間的關係已來到關鍵時刻。

思考「深化民主」與「大國力平衡」必須並進

台灣位處全球地理上的關鍵位置,使得台灣出現在世界史後,就無法擺脫作為帝國勢力間爭霸的最前線,以及屢遭帝國擴張併吞的命運。今天台灣遭遇中國因素的全面攻擊,處境岌岌可危的主權、民主制度與公民社會處在深沉的危機邊緣。作為追尋主權獨立與進步價值的行動者,我們一方面必須持續深化國家認同與提升民主價值及公民社會實力以自保之外,一方面也必須認知公民力量並非也不可能作為單挑中國因素的唯一途徑。

因此,在國際關係上就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平衡」─惟有讓台灣成為帝國間複雜利害關係的平衡點,謹慎調整與各帝國間的「等距離」關係而避免如同今日朝向單一帝國的過度傾斜,並與更多的國家建立相互依賴的體系,才能確保民主永續發展、並避免台灣再次走向不斷輪迴的歷史悲運。

關鍵字: 自衛隊TPP安倍晉三太平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