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68週年】未來,一直來一直來──淺談電影《天馬茶房》

友善列印版本

《天馬茶房》是1999年的電影作品,是一部以日治時期尾端,至228事件數年間作背景的愛情故事。在《天馬茶房》之前,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電影,就是大導演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了。跟《悲情城市》以隱喻帶出二二八事件的手法不同(甚至連主角梁朝偉都是啞巴),《天馬茶房》從片名(天馬茶房是二二八事件的原爆點,不過位於北市大同區的原址已於2005年拆除)開始,便直接告訴觀眾,這是一部有關二二八事件的電影。無論從歷史、從藝術角度,探討《悲情城市》的文章不勝枚舉,筆者就不在此獻醜。在二二八紀念日的前夕,筆者想簡單介紹《天馬茶房》這部電影。

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初期,可說是台灣電影的乾旱期。不要說沒有好作品,連「作品」都很少。《天馬茶房》的導演林正盛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選了幾乎沒人敢碰(或想碰)的題材,找了音樂人林強、硬底子演員龍劭華、戴立忍,以及當時還很清純沒涉毒的蕭淑慎做演員班底,配上演外省軍官入木三分的鈕承澤(軍官發狂掃射那幕真的演得很傳神),另外台灣吉他之神陳明章也穿插演出。

本片特別的是,除了男女主角是虛構以外,許多場景、人物,比如說天馬茶房、詹天馬(戴立忍飾)、海龍王(龍劭華飾)、劇團團主(陳明章飾)都是實際人物,連二二八事件導火線的煙販林江邁,也出現在劇中,由陳淑芳飾演。與其說這是一部發生在那個年代的愛情故事,筆者認為林正盛導演也許更希望的是,能以一般人比較能接受的方式(愛情故事),來讓對二二八背景知之甚少或不關心的觀眾,多少能以軟性方式,來接觸到這個議題。因為就連導演受訪時也說,他拍這部電影,不是要來罵國民黨有多殘暴的,而是在政權轉換之際,那些變動跟細微的傷害,需要很複雜地去處理。

電影裡面有些場景說明了日治時代結束後,台灣人民對祖國的期待之情;比如說一群人聚在一起,聽「國歌」練習,而在「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歌詞,在習慣操河洛台語的龍劭華口中,變成了「撒麵煮麵、穩當妥當」,令人會心一笑。或是戰時為了應付警察不斷騷擾的天馬茶房,在門口塗上英美兩國「敵國」的國旗,用進出都踐踏的方式,表示對大日本帝國的忠心,都令人莞爾。

電影的英文名稱《March of Happiness》走雙關語意,一個是「三月的事件」,一個是主題曲「幸福進行曲」(後來也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主題曲)。由陳明章負責的配樂,在亞太影展得到最佳電影歌曲。《天馬茶房》也代表台灣角逐2000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不過最後並沒有入圍。

電影《大稻埕》的導演葉天倫,當時也是劇組工作人員,且在戲中飾演主角好友。筆者首次接觸到《天馬茶房》時,是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當時還是台灣和平基金會經營,過沒多久就被台北市政府惡搞了)所舉辦的青年營;而由葉天倫來作介紹、與談。筆者印象很深的是,他說拍片過程真的很辛苦,囿於經費問題,許多應該要營造出的場景都無法作出,比如說林江邁遭毆打後,圍觀的人數絕對不只電影呈現地那樣稀稀落落。只能演個大概,無法忠實呈現當時的場景,甚是可惜。但導演跟劇組希望這是一個開始,能讓年輕一輩藉由電影、音樂接觸當時的文化背景,進而思考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原因。

電影中男主角對女主角的呢喃「未來,一直來一直來,不管好的壞的,它都一直來」(「未來,一直來一直來」這句話也成了導演林正盛日後自我敘寫的書名),有些宿命論、有些淒美,某種程度反映了當時台灣人對未來不確定的心情,且不管好壞,只能默默接受。六、七十年過去,今日的台灣,許多人對未來仍充滿未知,但不再那麼宿命論;也有許多人深信從自身開始的一點點改變,也許可以讓這塊土地更好。

未來,來就來吧!

延伸閱讀:林正盛專訪 這群孩子教我認識世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