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中國天朝體制下港、台的共同命運:序孔誥烽新書《少年香港》

友善列印版本

孔誥烽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傑出學者,曾獲得美國社會科學歷史學會會長最佳着作等等的榮譽。《主場新聞》這樣介紹他: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著有《浮誇中華﹕ 大國雄起與香港主體的前世今生》等書。矢志促進香港的進步本土力量壯大,待他日香港達成城邦自治,便功成身退,老懷安慰地落地獄。——這是很別緻也很動人的簡介。

他和我素昧平生,去年他來台演講邀我參加,可惜失諸交臂。今年他寫了一本新書《少年香港---天朝帝國下本土主體的成長》有幸要我一篇代序,使我可以先睹為快,深深感動,認為這是關心港台命運的人都該好好讀一讀的精彩着作。現在我把寫在代序《中國天朝體制下港、台的共同命運》中的讀書心得摘錄改寫來和《想想》讀者分享。

諸帝國邊陲的香港

香港,蛋民原來才是真正的主人,但如今卻已經是香港的邊緣族群而走向消失; 而香港,原先就是東方帝國中華天朝的邊陲;等到隷屬大英帝國,固然是帝國殖民的前進基地,但在文化和政治位置上毫無疑問的又成了西方帝國的邊陲。在長達200多年的東西帝國的角力中,香港成為東西方帝國夾縫中的雙重邊陲,時間,到現在已經漫漫一個半世紀還多。從帝國之眼看來,香港是永遠的邊陲,是和帝國本部永遠不等價的「外地」,是的,外地,倫敦以這樣眼神睥眤香港固已矣,而如今香港的新統治者,從北京天朝瞥過來的眼神並沒有不同。北京甚至把這眼神白紙黑字地寫在雙方的契約中,CEPA,《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北京的立場,從黑龍江直到深圳千里萬里統統是內地,內地綿綿延伸,直到深圳河嘎然而止,小河對岸香港便成外地。

這就像日本統治台灣時,相對於殖民地台灣,北太平洋西側島錬上島嶼大大小小都是內地,而獨獨台灣不是一模一樣。 北京以香港為外,並不是香港得罪了中共,以致於換來的特別處罰。 上世紀,一代中國大儒唐君毅有篇傳頌一時的文章,他說,因為戰亂而離開大陸的中國知識份子是「中華兒女海外花果飄零」,他說的海外,並不是歐美,其實就是港台。當時和他同屬於新儒家的學者如弁宗三、方東美、徐復觀、錢穆等等紛紛移居港台,這一點,唐君毅心中大有罣礙,說處境真正悲涼,是海外花果飄零。 可見地有尊卑,內外有別,並不是歷史偶然造成的不幸,而是中國天朝體制下大家信服的誡命。也難怪胸有中國大志的林毅夫當兵時非得冒死從台灣逃往中國,他說他「就像是從夏威夷搬到美國本土去一樣。」,很喘了一口氣那樣嘆息不再屈居於非中國本土的台灣了,他的人格終於完滿了。 既然中國大陸才是中華的內地,本土,那麼,以港台為自己的本土、「內地」的人,便只有在中國認同之外自立主體,尋求自己所認同的共同體了。只是這樣的努力面對的是天朝為追擊佈下的天羅地網,他《浮誇中華》書寫蛋族的一段,以《大嶼山屠殺八百年》做標題,直說過程真真切切地驚心動魄。

從這樣的情調出發,他進行了「從邊緣回望中心」的本土建構論述,把心得集結成去年印的《浮誇中華》和今年這本《少年香港---天朝帝國下本土主體的成長》。新書顧名思義,香港慶幸已成少年,要進一步轉大人必須掙脫天朝陰霾。

從《浮誇中華》到《少年香港》

孔誥烽本來是個大統派,現在成了香港當局頭痛的本土派,這個變化很有趣,他也交代得很真誠。想到1990年代初,台灣主流認同還是兩岸一國,中國統一,如今絕大多數的統派民眾都已經轉成了獨派民眾,支持持台獨的由不到1成上升達到7成,看看香港看看孔誥烽,想像自己,由不得油然升起港台命運共同之感。在這糕的脈絡下,這新書,我建議從第二篇《家國陰霾 》的《中國資本主義軌跡下的香港主體(序言書屋演講紀錄)》一節讀起。 在這一節他簡單地說出了他的學術訓練背景,和他在大時代中思想的變遷,強調:「自己的思想背景一直都有改變,你看我的書就會知這,我是一個從頭到尾由大中國膠、左膠又變到一個輕中國左膠,在轉向本土派。」先讀這一節,大有利於對於其他章節精闢觀點的理解。

誥烽君說他為學喜歡跨界。好跨界,自然是因為心靈自由不受羈絆,這不只讓他淵博,也使他深入各個知識學門和深情關注激昂慷慨的運動都不為所「膠」,當然也使得他的書讀起來趣味十足。

秉跨界來的自由,他天南地北,高談闊論,談起事來面向多角完整,因此往能畫龍點睛,讓人能清楚掌握香港60,70⋯⋯90,2001各個十年主體性發展的風貌輪廓和內涵重點。他還特別比較了同樣籠罩在中國天朝陰霾下的港台西藏以及東亞的處境,並勾勒了中國巍然崛起的關鍵:在美國新自由主義戰略布署的壓力下,中國從被動因應調適到,進而崛起並為整個東亞天空佈滿天朝陰霾。

在對抗天朝陰霾時誥烽君為本土主義引用了一些旁人的宏論,也開發了許多鏘然有聲的論點,如:「在任何地方要保護、伸張普世價值,均需要預設某種内/外界線,由一個服務於該社群的本土政權去實行。」和「資本的積累和流通,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皆須有特定空間結構。現階段的反資本主義鬥爭,很多時候體現為針對各種跨境整合的「勇武的地方主義」,「勇武的地方主義可以左也可以右。」等等。 台灣在民主運動,本土覺醒時諸如華夏文明,殖民史,本土,主體,民主,疆界,普世價值,命運共同體等等的議題都曾引尖銳辯論,這是議題,如今香港的民主運動,本土覺醒中也全都浮上台面被爭議,這現象誥烽君做了很值得一看的比對,但是最令台灣讀者感慨的還是應該是這一段:

「整個1990年代的情況是這樣的:因爲中國急於進入全球新自由資本主義體制內,而中共覺得是一個生死存亡的一個過程,不是香港需要大陸,而是大陸需要香港,特別是中國需要香港來保命參加這個遊戲。」但是2000年中國崛起之後就把港商踢開。「處境,香港資本家的處境可能比美國投資銀行還要差。」 這一點,台商的中國經驗又何嘗不同?於是,我們發現台灣命運共同體和香港命運共同體兩個雖然隔海各自成長,但卻在天朝陰霾之下出現了諸多命運共同的諸象。

因此,透過孔誥烽對香港的描述大大有利於我們從更寬廣的視野瞭解台灣自己。

港、台命運共同, 目標相異

今天中國不合時宜的天朝觀已經成為中國本身和中台乃至與周邊國家之間許多痛苦的來源。

看來要中國在自己混亂不堪的價值觀中理出一個頭緒絶對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事,在這之前,期望中國決策的理性化,政治的民主化顯然不切實際。應該是這原因吧,因此中國民主化固然是天大好事,但是當香港主流民主派主張要積極介入中國的民主發展時,誥烽君和陳雲同調說不。那麼,台灣和香港既然命運共同要不要追求共同的目標?誥烽君並沒有針對性的直接回答,但他的答案似乎仍然可以找到,那就是,港、台追求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的目標當然是一致的;但是在安頓社群的體制上則各依殊相安排,一個是自治城邦一個是獨立國家。 他説中國崛起後簡直「雄到不行」,那麼香港和台灣的空間在那裏?這一點誥烽君顯然審慎但仍然是樂觀的,這就請大家直接看他的書吧。書中有很精彩足以當做台灣參考的說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