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惠國待遇到 Pax Americana

友善列印版本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可說是美國最老牌的「中國通」,從七十年代協助尼克遜打開中美僵局開始就一直站在兩國關係前線,為兩國政府舖橋搭路。歷任美國總統都把他視為「盲公竹」,中國幾代領導人則稱他為「老朋友」。
 
今次大選,兩位候選人歐巴馬及羅姆尼先後拿中國開刀,批評中國政府利用欺騙手段攫取貿易利益,羅姆尼更聲言將把中國列為操控貨幣的國家,向她實施制裁。季辛吉為此大發雷霆,狠批二人不懂中美關係的重要性,隨時損害國家長遠利益。
 
年近九十的季辛吉其實不必動氣,他在美國政壇打滾多年,理應明白候選人選舉時每愛講「過頭」說話,又愛裝英明神武的樣子,甚麼話都說的滿滿,不留餘地。可一旦上台,他第一個忘記豪言壯語,變得務實大體。
 
遠的不說,九二年當選的柯林頓就是典型例子。競選及辯論期間,柯林頓痛斥老布希對中國太軟弱,不肯對這個鎮壓八九民運的專制政權施壓,還每年提議國會延續中國的「最惠國貿易待遇」(Most Favoured Nation Status)。他申言,一旦上台執政就會取消這樣的待遇,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
 
可在上任後,柯林頓不僅沒有兌現競選承諾,反每年自動向延續最惠國待遇,令中美關係保持平穩發展。成功連任後,他更到中國幾個城市訪問,令中美關係比老布希年代更如魚得水。看過這樣的變臉例子,還用擔心歐巴馬或羅姆尼的激烈選戰言論嗎?
 
更重要的是,中美關係的主導權已不單單操縱在美國手上。相反,中國的快速崛起及對鄰國、對亞太區的影響已成了美國不得不回應的挑戰,未來五至十年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軸就是要處理、約制、平衡中國威脅。
 
差不多兩年前,歐巴馬政府宣佈重返亞太區的新外交部署。一方面跟多個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如新加坡、澳洲加強政治及軍事聯繫,改變越戰後撤退的部署,另一方面強化原來的日美、韓美、菲美軍事伙伴關係。
 
在區域事務如緬甸民主化、南海島嶼爭議等則比以前更積極介入,更主動插手,把美國變成理所當然的區內成員,牽制、平衡中國。美國政府及軍方並決定增派多一個航母戰鬥群以加強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令美國在太平洋首次有兩個航母戰鬥群長駐。
 
近年有不少學者拿美國跟十九世紀的英國比較,認為當時是Pax Britannica 世代,由大英帝國擔任平衡者的角色,防止歐陸勢力失衡,特別要制約新興的德國。現時則進入 Pax Americana 年代,美國要扮演類似的平衡者角色,維持地區安全與秩序,防止崛起的新興強國--中國成為地區新霸主。
 
在全球範圍而言,Pax Americana 的說法未必合適,畢竟在中東、南美美國才是霸主。但在巨變中的亞洲,Pax Americana 卻非常具現實意義。
 
歐巴馬政府的回到亞洲新戰略佈局,未必直接受這種想法啟導,但他們至少體認到美國的角色已變,並積極部署進入新角色。十一月六日不管是歐巴馬留任,還是換上羅姆尼,美國要當亞太區平衡者的角色變不了,她的對華政策也離不開這個格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