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室外廁所與基本工資

友善列印版本

取材自同名暢銷書的電影《姊妹》(The Help),是一部涵蓋種族、女權、階級議題的電影,並透過輕鬆詼諧的方式來呈現這些沉重議題。主角配角表現皆精采到位。最近基本工資議題延燒,讓我想起片中反派角色:希莉。

希莉在片中壞事幹盡。她待人刻薄,連親生母親也不放過;她不願幫助窮人,聲稱不借錢給幫傭是對她好;她種族歧視,蓋室外廁所致力於落實完全的種族隔離;她謹守家庭價值,為鎮上少婦結婚生子的領頭羊。從頭到尾,她幾乎毫無悔意,但是在最後的一刻,愛比琳問:「妳這麼害人不累嗎?」,她遲疑了,無言以對,甚至沒辦法面對愛比琳。

她有悔意了嗎?我不確定,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生下來就待人刻薄、有階級概念、種族歧視、傳統保守。

希莉生在一個富有上流的白人家庭,養尊處優,成長於當時美國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傑克森市,從小到大接受最傳統家庭價值教育。我同意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著自己選擇對錯的機會,但也不能否認成長環境對一個小孩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們可能沒辦法抽離希莉整個社會化的過程,去看她的本質是好是壞。但也許就像愛比琳的雇主以及史基特的母親:心中善良,卻在整體環境下選擇了做出迫害他人的事情。

《姊妹》是1960年代美國的故事,然而時至今日,仍以不同形式在美國上演。保守派泛指遵循傳統社會留下來的規範,害怕改變的人。他們維護傳統家庭價值,反對同性婚姻、反對墮胎;他們對外來種族存有偏見,在外來移民政策上保守。

這些「希莉」 是美國大型政黨─共和黨的大票倉。當然有許多選民是因擁護自由經濟政策而成為保守右派及共和黨選民,並不全然是文化上或宗教上的保守派。那麼,我們來檢視一下理應代表共和黨理念的總統候選人。

今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曾開玩笑說:「沒有人要看我的出生證明,他們知道這是我們所生所長的地方。」諷刺歐巴馬的出生地爭議,以及,他的膚色。就好像希莉在救濟非洲貧童晚會上對幫傭們的調侃。

被人偷錄下的共和黨募款餐會影片中,羅姆尼說:「有百分之47的窮人不但不繳稅,成天不工作只仰賴政府補助過活。」他表示「我的工作不是擔心這些人。」這句話讓我們想起希莉拒絕借錢給幫傭的臉色。當我們在看《姊妹》這部片的時候,我們怎麼能想到,原來希莉是成為美國國家領袖的料?

不只美國有希莉,台灣也有!台北車站的擺設紅龍,為阻擋外來種族的文化活動;華隆欠資時政府不作為,是公權力拒絕幫助窮人;同性不能依法結婚,是恪遵一男一女傳統婚姻價值的社會偏見。最近,行政院在研議,要將外籍勞工及本籍勞工的基本薪資脫鉤處理。於是,當台灣到處都蓋起了「室外廁所」。

行政院的理論是,調降外勞薪資會吸引台商回流投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及帶來更多資金──典型自由經濟觀點。無視於近年經濟學者提出擴大貧富差距,破壞薪資市場,對經濟成長毫無助益的理論。

暫且擺開論述,回到先前所講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是保守派。當我們抽掉希莉的成長背景,她是否仍會選擇蓋室外廁所?當我們抽掉經濟論點、抽掉階級觀念、抽掉種族國籍,用人看事情最基本的本質來回答這個問題: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不能使用相同的室內廁所?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不能享有相同的薪資保障?

答案顯而易見。

引進外籍勞工,通常發生在開發度高的國家對開發度低的國家進行勞動力剝削,這是由資本社會運行下,無可奈何的結果。我們無力改變開發度低國家的福利制度 (事實上台灣也很糟),那麼至少,在台灣,面對外籍勞工,讓他們享有生而為人該有的尊嚴及保障。

《姊妹》給的反派教訓是讓希莉吃了含屎的派,並且公諸於世。事實上希莉不僅沒有失勢,甚至有能力持續地迫害愛比琳。但至少,由於史基特與愛比琳合力完成的書,讓愛比琳有勇氣與自信,堅定地站在希莉面前質問:「妳這麼害人不累嗎?」讓我們看到希莉最後不再這麼理直氣壯,而整個社會就需要希莉的無言以對。

行政院,是希莉;

支持本勞和外勞薪資脫鉤的民眾,是愛比琳的雇主;

外籍勞工,是無法發聲的幫傭;

而我們社會,需要更多的史基特。

面對男友質疑為何製造問題,史基特回答:「問題早就存在了!」這也是社會運動的標準答案。透過公民討論、社會運動、激烈抗爭,社會不斷地問:「這樣害人,不累嗎?」於是希莉將無法理直氣壯地回答。

會的,總有一天,他們會累的,疲累於奪走他人應享有的幸福。

延伸閱讀:

姊妹(電影書衣版)

姊妹(希莉篇)

關鍵字: 薪資希莉工作外勞薪資脫鉤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