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的無可取代

友善列印版本

金馬獎頒獎典禮已經過了好幾天,今年話題仍餘波盪漾。我不是專業影評人,也不是電影工作者,僅以一個關心金馬獎與台灣電影的普通觀眾立場,寫下感想。

提高台北電影節的規模

金馬獎雖然是在台灣舉辦,但定義上其實是所有的華語電影,都可參賽。除了中港台三地,也曾出現新加坡的《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產地澳洲的《意》,角逐金馬獎。而全片主要以南島語系語言為主的《賽德克巴萊》,也以「華人地區所使用之主要語言或方言」的資格判定,角逐金馬獎。可以看出金馬獎的涵蓋性之大,加上公正性,才成為華語電影,或華人地區最大之國際性電影獎項。

既然金馬獎身為國際性影展,當然就會把台灣電影,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出產的華語電影放在一起比較。而影展競爭,誰能夠得獎本來就不是一定的事。如果想要台灣電影自己競逐獎項,台北電影節早就存在了呀!今年在金馬失利的張孝全、張榕容、張書豪、郭采潔,分別獲得了台北電影節的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

所以要鼓勵台灣電影,金馬獎不需要停辦,而是要提高台北電影節的頒獎規模與關注度,讓台北電影節成為像中國金雞獎、百花獎、香港金像獎般受矚目的國內獎項,這才是解決之道。而且相信台灣的電影質與量,也慢慢進步到可以撐起純台灣電影競逐的影展規模了,期待台北電影節的持續發展。

今年得獎名單重創台灣電影?

2010年第47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共13座獎項,全由台灣人及台灣電影所拿下。那一年,我可以說得獎名單重創中國與香港電影,或說金馬獎甩了中國與香港電影圈一巴掌嗎?其實只不過就是那一年台灣電影比中港好,今年中港電影比台灣好,如此而已。

而得獎與否,我也不認為就能代表今年台灣電影的好壞。事實上今年的台灣電影其實帶給觀眾許多,透過苦澀的愛情故事,帶出威權邁向民主後被遺忘的反抗熱情的《女朋友男朋友》、集結了台灣影壇黃金新世代的演員的愛情商業片《愛》、追求自我認同的青春愛情片《寶米恰恰》、追逐夢想,溫馨動人的《逆光飛翔》、描繪青少年面對失和與單親家庭中內心掙扎不安的《星空》、對貧富城鄉差距,外籍配偶展現關懷與批判的《候鳥來的季節》,今年台灣片其實相當繽紛,質也很好。

演員部分,雖然獲得金馬的只有桂綸鎂一位,但同片中張孝全、張書豪,《逆光飛翔》的張榕容,《愛》的郭采潔、陳意涵、阮經天,《候鳥來的季節》的莊凱勛、白歆惠,《寶米恰恰》的黃姵嘉,這些演員都帶給我們非常精彩動人的演出。這些導演還很年輕,演員也很年輕,我不覺得台灣電影有悲觀的理由。

台灣這幾年出了很多好導演,他們的特色與能力,都是獨樹一格,值得關注。除了大師級的侯孝賢、張作驥持續創作外,早就出道的幽默大師陳玉勳、台灣歷史情懷的魏德聖、關懷力道強而影像風格美的鍾孟宏、有著反抗威權熱情的楊雅喆、擅長描繪青少年內心的林書宇、創作力十足的鄭有傑、營造魔幻愛情的侯季然、可愛浪漫的陳駿霖、都會風趣的蕭雅全,其他如沈可尚、何蔚庭等,台灣好導演越來越多,自然風格與類型也將越來越多。

台灣電影的好無可取代

如果我不是台灣人,在看《海角七號》時,可能不會了解台灣因經歷國民政府威權而腐敗的統治,引發對前殖民者產生懷念的那種矛盾情結。如果我不是台灣人,在看《女朋友男朋友》時,我可能不會了解野百合學運對台灣民主歷程的重要性,也可能無法了解學運世代執政的背景與發展。

如果我不是台灣人,在看《一席之地》時,可能不了解其中的紙紮屋意義是甚麼,恐怕也不會懂《父後七日》中要找一個孝女白琴的原因。《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放的天燈我也看不懂,《南方小羊牧場》裡的南陽街代表甚麼我也不知道。如果我不是台灣人,在看《九降風》時,我可能不認識最後一幕的廖敏雄,在看《寶米恰恰》時,不知道客串籃球教練的錢薇娟,曾是很重要的台灣國手。

而因為我是台灣人,在看《不能沒有你》時,我對台灣僵化的政府體制感到憤怒;在看《第四張畫》時,我對弱勢家庭兒童問題感到心疼;在看《候鳥來的季節》時,我對台灣的住宅、醫療、社會福利,甚至對雲林的環境問題,都感到擔憂。我無法騙自己那只是電影的情節,因為那是台灣的電影,這些事發生在台灣,在你我的身邊。

我是台灣人,我喜歡看電影,因為,能讓台灣人產生特有的文化親近感,也能讓台灣人持續關心台灣問題,讓台灣更好,這是台灣電影無可取代的地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