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想想】打狗吹水:「自由背包客」的感動─速記一段「高雄民主景點」小史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玉山社出版的《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一書,令人無比驚豔與感動。感動的是,「主題式旅遊」(special interest tourism)風潮流行多年之後,終於有一本以全台的「民主景點」為線頭,透由旅行的駐足腳步為珠串,穿起台灣民主簡史捲軸的旅遊歷史書。此外,令人驚豔的是,這本書除了中文文字之外,更附上英文版本,讓外國人也可透由旅遊,認識與貼近這四十個曾紀錄台灣民主歷程的景點。

事實上,此一「台灣民主景點」為按圖索驥的主題式旅遊,不僅可讓台灣社會談到政治就迴避、說到228、白色恐怖就說族群操弄等廣大「媽寶們」,得以用輕盈負擔小的旅遊方式貼近,更可貴的是,本書也是替台灣類似的「主題旅遊」愛好者作了一個拋磚引玉的絕佳示範。畢竟,除了「民主景點」之外、也可有轉型正義景點、冷戰景點、白色恐怖景點、國民黨黨產景點等各種主題,甚至馬邦伯政權官虎吃鞋景點等,都可成為主題遊所收錄的風景拼圖。

此本「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收錄的點,主要仍是以歷史登載之重大事件或人物的景點為主,相較忽略具有小民意義的景點,是比較可惜之處,但這在不以歷史失憶為恥的台灣,此種書寫已屬難能可貴。為呼應這本令人感動的《自由背包客》,特別載錄一段高雄基層小民的「民主景點」,希冀未來能有更多類似歷史旅遊書寫,以及更多元角度的切入紀錄。

高雄愛河畔的「民主廣場」

人類的文明,總是在大河流域的滋養下孕育降生。有趣的是,愛河畔也曾是高雄政治文明的搖籃推手。

早在政治只能壟斷在「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中國國民黨手裡的年代中,那些挑戰威權統治的異議者,便只能有一個面目—「黨外」。然而,歷史書寫中對「黨外」的認識,除了檯面上人物所領銜的偉業事蹟之外,對於民主化歷程背後,那些廣大但面孔模糊的基層小民,或以小額捐款、或以赤誠熱血擔任黨外「轎夫」,把「黨外」領袖扛進議會廟堂跟歷史舞台的小人物,幾乎相當陌生。

當年,愛河畔邊的中正橋與七賢橋附近的涼亭,正是孕育高雄平凡小民論政的民主天地。後來,此群自發性共聚的民眾,變成為高雄市最早的一個鬆散黨外基層組織—「民主廣場」。至於,「民主廣場」之名,據說,是來自於高雄市長陳菊命名的唷。

其實,愛河畔的涼亭裡,本就是基層民眾散工喘息、或黃昏時分納涼的好去處。自然而然地,在那威權官虎作悵的年代中,臧否政治變成了小民共聚時的談資分享,如同廟埕廣場前的納涼休閒活動一般。後來,許多在地的基層小民,便養成自發性集結在愛河邊涼亭「大話政治」一番的慣性。1979年11月底,時任美麗島雜誌社工作人員的陳菊,久聞此處聚攏著一大群喜論政治的基層民眾,好奇心驅使下,便由裡頭「意見主導者」王滿慶陪同造訪。陳菊發現此地類似英國倫敦西敏寺地區「海德公園」(Hyde Park)的言論廣場,便隨口將之取名為「民主廣場」。後來,此名稱成為這一群在愛河畔流動聚會群眾團體的正式名稱,更廣為台灣各地黨外人士所熟悉。

基層小民的民主實踐

雖然,「民主廣場」集結的市民,社經階層不高,但此些經過「民主廣場」進修洗禮者,政治意見的表達、政治資訊的流通掌握,自是比尋常市井更為熟稔上手,自然地成為各自朋友生活圈中的「意見領袖」。由於,「民主廣場」的伙伴,散居高雄各地,又是各自生活圈中的重要意見主導者,因此在那媒體資訊控管的威權年代,「民主廣場」的草民傳播的影響力震幅,可是不容小覷。

2009年,伊朗民眾利用新興的網路工具「推特」(Twitter)與「臉書」(Facebook),突破政府的資訊封鎖,動員集結起反威權政府的民眾力量,書寫下一頁「推特革命」。雷同的是,在那沒有網路但資訊同樣受到過濾控管的年代中,高雄愛河畔「民主廣場」的小民們,則是利用傳統的「口語政治傳播」(gossip politics),穿透國民黨的資訊防火牆,展開一頁高雄在地版的「草民口語政治革命」。同時,「民主廣場」的活躍份子,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高雄的黨外明星蘇秋鎮與張俊雄的選舉活動中,幾乎是無役不與,一步步地扛著黨外明星,向威權的國民黨要回屬於人民的權利與權力。

1979年美麗島事件,迨至1980年2月28日的林義雄家族滅門血案發生後,此地的政治性格,開始受到情治單位關注,同時「民主廣場」中活躍的意見領袖王永吉受到情治單位以「為匪宣傳」交付感化三年,在在讓「民主廣場」的成員大幅衰退,但究其高峰期,「民主廣場」所聚攏的伙伴,可是高達兩百多人之譜。1982年10月之後,「民主廣場餐會」更是每月舉辦,讓愛河畔的「民主廣場」,成為推動高雄政治文明中的那雙不可或缺的手。

當然,隨著1980年代的民主化進程,「民主廣場」便轉進各種組織或舞台中,例如「立委張俊雄服務處」,甚至後來成立的民進黨之中了。不過,基層民眾利用散工或午後黃昏納涼的論政慣習,並不會一下消失,除了傳統的廟口一隅泡茶幹譙政治的三兩人群之外,後來高雄市「中央公園」的樹蔭下,也慢慢聚攏集結一群基層論政的老人家。但隨著謝長廷主政之後,城市光廊與捷運站的規劃設置,「中央公園」原本的傳統陳舊氣息,頓時換上年輕洋溢的氛圍,產生嚴重的文化落差與扞格,並逐步將公園樹蔭下基層老人論政的文化與群體驅離殆盡。

走筆至此

後來,高雄市區民生路與中山路的中央公園一隅設有「言論廣場」的圓形舞台,但裡頭欠缺基層草民能夠無拘徜徉的空間和文化慣習,於是,自發性形成的基層草民論政天地,就從城市的地景中蒸發消失,並遁回到各自的屋裡,觀看屬意的談話性節目囉。不論歷史如何演變,愛河畔孕育出的「民主廣場」所帶出草根民主文化,早就一點一滴地滲進高雄民主政治文明的土壤中,以養份的姿態,餵養著這個城市與國家仍在學步中的民主。

城市裡頭,漂亮或引人徜徉遐想的並非只有漂亮的風景,有許多人文地景,一旦知曉其空間所曾載錄的歷史與意義之時,此些人文地景便會美妙了起來。當下,愛河已經成為許多高雄市民與外來觀光客駐足流連之地,請記得,縱使愛河畔的景致面貌已多番輪替,但下次經過愛河畔時,那些正在一旁納涼聊天的老人們,或許他們就是當年就是愛河畔「民主廣場」的那些無名先輩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