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
一方面宣布在東海上空擴充「防空識別區」;一方面航空母艦遼寧號駛入南中國海演訓。中國在東海的行動驚動了美、日、韓;南海的突破讓越南、印度、菲律賓等環南海國家神經緊張。
中國同時在東海和南海「亮劍」,讓人想起美國在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是以「同時打贏兩場中型戰爭」做為軍事整備的目標。不過本世紀以來,美國經歷了一系列在中東的區域戰爭,已經逐漸修改了這個目標。
儘管就筆者所見,中國軍方的代表性智庫或機構目前還沒有提出類似「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目標主張,但從胡錦濤執政後期以來,包括東海釣魚台、南海黃岩島等爭議接連爆發,讓外界質疑中國似乎並不畏懼在這兩個地區同時爆發衝突。但中國的軍事實力和整體國力,乃至於在東亞地區受尊敬的程度,都遠遠比不上九十年代的美國。是什麼支持解放軍現在就敢向質量遠優於自己的日本自衛隊「叫板」?甚至支持中國訂出這麼「霸氣」的軍事戰略目標呢?
在講究縱橫捭闔、遠交近攻的外交場域裡,陷入「兩面作戰」的情境無疑是一種災難。早在黃岩島之爭時,一位中國學者接受筆者訪問時就引用十九世紀德國首相俾斯麥的話「德國一旦遭到孤立,就是夢魘」,這形容的當然是中國現今的困境。
「俾斯麥說過:如果你有五個鄰國,無論如何,要和其中三個保持『過得去』的關係」。這位學者分析,在東海和南海大動作激化爭端的結果,就是同時和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印度、大部分東盟國家,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美國站在對立面。他無法像想以中國現在的軟硬實力,有辦法同時處理和這麼多國家的領海/領土/空中的爭端。更不要說在這樣的緊張情勢下,日、韓國內一部分民眾激烈要求美軍撤出的抗議行動,完全失去了立足之地。
這位學者沒有進一步往下推測的,是中國領導人如果明知不可為,為什麼還是硬要往這個坑裡跳?一個可能的答案,是解放軍對國家資源的爭奪,把中國拖進了一場地緣政治的災難裡。
在一張由中國官媒公布遼寧艦照片上,艦上官兵在飛行甲板上排出了「中國夢 強軍夢」六個大字。「中國夢」是習近平上任之初的著名口號,它的內容是什麼言人人殊,隨引用者的需要自行澆灌。於是到了解放軍口中,就成了堅甲利兵的「強軍夢」。挾持領導人的口號,無疑是著對預算和資源爭奪的尚方寶劍,更不要說軍隊本身對「國家復興」的象徵意義。
今年三月,中國人大會議期間,官方公布今年國防預算達到七千兩百零一點六八億人民幣,較去年預算增加幅度為10.7%。這是中國自1989年以來連續第24年國防預算佔GDP的百分比以兩位數成長。在這一段時間裡,中國國防預算幾乎是和GDP的成長相互掛鉤。後者增加,前者也水漲船高。
近三、五年間,解放軍新裝備不斷躍上媒體版面:攻擊潛艦、戰略彈道飛彈潛艦、航空母艦、隱形戰機、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姑且不論其真實性能如何,光是型號、種類之多就足以讓旁觀者瞠目結舌。這都是上世紀九零年代中期之後,中國領導階層不斷向軍工研發單位投放經費的成果。但問題是,這些經費投放,依賴的是GDP的成長。但一般相信,在可見的未來中國很難維持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的成長速度。在這種情況下,習慣了高速增長的解放軍會不會變成一個爭奪起資源來讓領導階層難以控制的怪獸?
在習近平就任之初,不少論者以他曾任解放軍大老耿飆秘書的經歷,論證習近平將遠比團派出身的胡錦濤更能掌控軍隊。但這次東海/南海事件中可以看出,要論證習近平善不善於掌控軍隊,能不能「給資源」不是重點,而是要看一旦中國經濟面臨「軟著陸」;或者出於「外交大局」的考量,需要軍隊暫時掩旗息鼓時,習近平能不能有效裁抑軍隊的需求。但目前表現在外的情況,更像是習近平為牽就解放軍爭奪國家資源的要求,而被迫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被拖進「兩面作戰」的窘迫情境裡。
如果上頭提出的觀察標準能夠成立,那筆者的結論並不樂觀:至少在這一波東海/南海的爭端中,外界並沒有嗅到太多關於「習近平比前任更能統領軍隊」的正面訊息。初掌權力的習近平大膽地選擇東海、南海這兩塊最為爭議的領土地區來開刀,硬把一腳踼在美、日這塊鐵板上。
北京人用「牛逼」形容某種不可一世的霸道氣質;反之則是愚蠢遲鈍的「傻逼」。藉這句話來形容習近平的大動作,究竟是「真牛逼」,還是因為「傻逼」而「牛逼」,過些時間應該就能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