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如果有九點二趴的李登輝

友善列印版本

周五(11月16日),國安密帳案一審獲判無罪的前總統李登輝,在傍晚的記者會上對媒體侃侃而談。絲毫不令人驚訝的,國內外媒體以幾乎已成制式化的標準處理程序,以最高規格等級處理這一則新聞。

我常想,究竟是為什麼,讓李登輝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受到這麼高規格的矚目。純粹因為他是前總統?因為他是台灣第一個民選總統,也是民主先生?還是因為他天生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答案是什麼,並不確定,有部份原因可能是,即使市面上有關李登輝的著作汗牛充棟,但一般人能夠了解的李登輝並非百分之百,有一部分的李登輝仍是謎;對媒體而言,有關於他自己和執政時期的歷史,都還有許多需要被解釋的地方。

唯一可以確認的是,只要和現任總統馬英九比較,一個明確的影像就逐漸浮現。

李登輝和馬英九確有相似之處。兩人都可說是學者從政──至少馬英九也曾被形容為學者,而且都靠著清新、單純、樸實的形象牌,在國民黨內快速崛起。

一個很諷刺的對比是,李登輝經常很直白的承認,他在蔣經國過世、接任總統當晚,緊張到睡不著覺,因為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作個總統,身為基督徒的他只好不停祈禱。這很正常,我想李登輝從來沒想過要當總統,他最多就是想當個學者,連當官可能都在他的人生規劃之外。如果李登輝是個台灣英雄,他也是個意外的(accidental)英雄、不情願(reluctant)的英雄。

馬英九則是另一個極端,依照多數史家的描述,他簡直是馬鶴齡玩「總統養成遊戲」,一路培養,能走後門絕不走前門,從小就以總統DNA養大、生來就是要當總統。

李登輝慣於強調宗教對他的影響,同時主張領袖一定要有堅強的宗教信仰。有關這一點,宗教其實是很私人的東西,所以我寧願不談它。事實上對李更重要的,是科學和哲學,而這也是馬最欠缺的。

從省主席到副總統,再從總統到前總統期間,李登輝之所以能夠受人敬重,主要還在於他的problem-solving,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他自己不知道如何解決,他會找到有能力解決的人; 傾聽他們的方案和建議,然後作出決策,並承擔全責。這些問題大到1996年飛彈危機、1999年921地震,小到任何政府方案,李經常在總統府不斷的會見專家、異議者徵詢意見,同時自行收集資料、讀書,整理出各種可能性。

李的骨子裡有著強烈的科學家性格,他的擁核立場是最好的說明。他知道民間反核聲浪高漲,但他仍認為,如果台灣能積極發展核融合技術取代核分裂,核能電安全性將大幅提昇。這說明李登輝那似乎永無止盡的求知慾,他的決策和立場背後,一定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而非瞎掰硬拗。有了立論之後,他會大膽提出,不畏犯眾怒。

其實,也就是如此簡單明瞭的特質,映照出了李馬的不同,說明了李登輝為何至今仍有著萬人空巷的魅力。因為,他是個從第一天開始就不停進步,到90歲還在進步的人; 也就因為他不斷的進步,即使要玩弄權術,他也證明自己的能力在馬英九的十倍之上。

相反的,馬英九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很擅長製造問題。至於他的能力,套一句外人拿來嘲諷哈佛大學的話: 「哈佛的學生和教授有一個最大的問題: 他們的人生,都已在踏入哈佛校園的那一刻達到高峰,此後就是一路下坡」,我們不需要再作任何解釋了。

有人曾經這麼讚譽一個籃球教練: 「終場前兩秒落後三分,他是讓你相信他能設計出一次攻下四分戰術的教練」。同樣的,李登輝的魅力在於,如果有一天他的支持度只有9.2%,他會讓你相信他在卸任前支持度會回到92%;而他的能力在於,他確實會讓支持度回到92%。即使他的身分不是總統,他也會是個優秀的教授、麵包師父或銀行員。

至於馬英九,他的人生已經在2008年當選總統、完成父親遺願那一刻達到高峰了,9.2%或其他事情對他而言,早已不重要了。

 

【相關新聞】無積極證據 李登輝國安密帳一審無罪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