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謝宇程熱門文章
教育文化
謝宇程
五月 19,2015
【學與業壯遊】 教改潰敗二十年,從未深究檢討大考中心
每當社會對教育失望,看見教改灰頭土臉,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是大喊:教育部長下台!教育部長換了一個再一個,變好了嗎?沒有。怎麼就沒人想到,教育部長是誰,也許不是關鍵,至少不是唯一的關鍵──除了歷任教育部長之外,還有什麼是台灣教育體系進步最大的阻礙? 舉手提名:台灣教育的沉淪,它有責任 在此提名: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它長期擔任大學入學考試出題單位,現在仍主辦指考/學測/英聽。 當然,...
謝宇程
五月 26,2015
【學與業壯遊】 中學離「選課制」還可悲地遙遠
現在中學的教育模式,雖然有許多人正在努力改變(不見得是改善),但一個最重要的關卡:「選課制」,卻沒被視為優先要項。如果我們還以為選課制專屬於大學(甚至連大學對選課都有一大堆惱人的規定),那麼中學的教學離及格就還非常遙遠。 其實,台灣的課綱在理念上,是有選修這個設計。但是幾乎所有的學校,在實務上為求方便,都大規模壓縮選修的空間,把選修簡化成為高一升高二時選的類組。於是,...
音樂藝術
謝宇程
7 月 07,2015
【學與思壯遊】 年輕高手國際大賽得獎之後,台灣音樂人才還缺什麼?
曾宇謙在柴可夫斯基大賽奪得銀獎,金賞從缺,也就是實質上的第一名。即使參賽者都是年輕人,20歲的曾宇謙是其中非常年輕的。捷報傳來,國內同聲慶賀。 我是多年愛樂者,可以說是時時刻刻在聽著古典音樂,我將整場比賽從頭到尾聽完,曾宇謙的表現確實最洗鍊、豐富、純熟。現場的聽眾都耳尖得很,曾宇謙演奏完,得到極熱烈的掌聲,他也是少數下台之後再次上台謝幕的參賽者之一。在這一刻,大家都知道他會得到好成績,...
教育文化
謝宇程
7 月 21,2015
【學與業壯遊】 為什麼大學培養的優秀人才爭搶逃離台灣,而非振衰起弊? ──《大學的藝術》之一
上星期,有三個熟或不熟的朋友,和我說他們最終要離開台灣,到國外工作生活,他們對台灣的未來徹底不抱希望。這三個朋友,都是台灣最優秀的國立大學畢業生。 他們不是特例,台灣最優秀大學培養的畢業生,面對台灣政治敗壞、產業發展停滯、社會頹喪而錯亂,能耐也許足以逃離,但不足以振衰起弊。台灣現在的人才困境,很可能不是欠缺某特定領域的專門技術、知識人才。而是綜合性、前瞻性、能帶來變革與創造的人才。...
謝宇程
7 月 28,2015
【學與業壯遊】 為什麼大學的專業培育模式,愈來愈不符合學生需求 ──《大學的藝術》之二
日前參加了一個大學的演講聚會,與會者之中超過一半是大學教授。在聚會中,演講者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台下的聽眾寫了數十張便利貼:創造力、系統觀、好奇心、溝通協調、社會關懷、獨立思考⋯⋯這些項目重複多次,大部分我們都耳熟能詳,並不陌生。有趣的是,沒有任何人寫關於「科系課程」的項目。 看著這些便利貼,我覺得非常矛盾──事實上,幾乎沒有大學將「創造力、系統觀、好奇心、...
謝宇程
9月 29,2015
【學與業壯遊】 沒有科系,學生失去方向和歸屬感? ——《大學的藝術》之七
有些事總是叫好不叫座,例如大學的學程制、大一(及大二)不分系。這些事,在構想上都是好的,而且是當前大學教育陳疴的良藥,但是,偏偏在台灣推展不開。 我們還真的不能便宜地說大學保守、不願變革而已。其實,有不少學校在做學程制、不分系的實驗,結果卻不見得好——至少,至今沒做出一個全面有說服力的結果,以及於無法推廣到全校、全部大學。 據聞,當學生不屬於特定科系時,他們常流於沒有系館、沒有人管、...
謝宇程
10 月 20,2015
【學與業壯遊】 是否可能,有一天我們都不再讀書?
最近常聽到一個論點見解:台灣人讀書太少,買書愈來愈少,閱讀風氣愈來愈弱,大家都只看讀網路文章了。再這樣下去,將會危及競爭力啊!關於這個見解,我稍有一點點不同的想法。 求知,不只能透過「閱讀」 先說結論:大致上我認為「哪個國家的人讀了幾本書」沒有什麼好拿出來比較的。我不會以我買比較多本書、讀比較多本書為傲;我也不會以我買書較少、讀「書本數量」比誰少而引為恥。 求知,不一定要讀字,...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謝宇程
10 月 27,2015
【學與業壯遊】 以色列旅台教授:台灣學生能力不弱,缺的是空間——《大學的藝術》之十
各種傳媒上,公開或私下的發言,台灣的教授們對「大學生」通常沒有好話。也許有恨鐵不成鋼的因素,也許有「想想我當年」的比較心態,但是我們通常傾向認為「台灣大學生很弱,很差,不努力也沒志氣…」 吳迪.啟南(Ehud Keinan)教授在以色列理工大學授課25年,並且已經在台灣訪問、客座教學超過八個月。當我有機會訪問他,我當然以為他對台灣的學生會有滿腹不滿,或是大談「我們以色列學生多好多好...
謝宇程
11 月 10,2015
【學與業壯遊】 電競是運動嗎?Sport這個字,其實我們誤解了一輩子
10月底一度傳出電競被列為運動項目之一,許多人嚇一大跳,甚至大為反對,其中不少是學生家長。這些家長平常就苦惱於子女電動打太兇,現在突然聽說他們心中萬惡的電動是運動之一,實在是驚嚇萬分。 如果政府「官方正式承認」電競是運動項目,電競選手(在某些人裡,只是沉迷電玩的屁孩)就可以比照超跑選手林義傑、跆拳女將楊淑君、籃球和棒球選手一樣,得到政府的各種獎勵、保障。這在許多人看來簡直無法想像。...
教育文化
謝宇程
11 月 17,2015
【學與業壯遊】 提倡創新和研發,何不從「打破授課常態」開始?──《大學的藝術》之十二
在台灣幾乎所有大學,大部分的課程都是長成這樣: 1. 由一個教師從頭上到尾,超過一個教師的很少,偶爾外請講者。 2. 每周上課一次,每次連上三節或兩節。(學生往往同時段修5-10門課程) 3. 延續一學期,也就是大約15到17周...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