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學習背景包括自然科學、商管、政策,最後決定深入研究教育。教育決定了個人生活的樣貌,也決定了國家、社會、產業的整體樣貌。但什麼該決定教育的樣貌?在這個變動的世界中,教育該面向未來,該面向個人生涯,該面向科技、產業、社會變遷。教育不必是關在四面牆中為了學歷填塞,教育該是一場學與業的壯遊。
有些事總是叫好不叫座,例如大學的學程制、大一(及大二)不分系。這些事,在構想上都是好的,而且是當前大學教育陳疴的良藥,但是,偏偏在台灣推展不開。
我們還真的不能便宜地說大學保守、不願變革而已。其實,有不少學校在做學程制、不分系的實驗,結果卻不見得好——至少,至今沒做出一個全面有說服力的結果,以及於無法推廣到全校、全部大學。
據聞,當學生不屬於特定科系時,他們常流於沒有系館、沒有人管、沒有資源、沒有同學與學長姊的可憐境地。於是,他們缺乏群體歸屬感,也缺乏學習的引導方向,老師與校方也難以追蹤其學業表現,生活情況,無法在學生需要的時候予以協助。
學程制,或是大一(大二)不分系,該有的關鍵配套運作,許多學校並沒有學到:「宿舍經營」,以及「學習諮詢制」。
宿舍,可以是學習與生活的核心
沒有科系作為骨幹,大學需要另一個人際關係的結構,要由學生之間憑空產生並不容易。哈佛也是一個入學不分系的學校。沒有科系課表提供了新生修課規定,也沒有科系學長姊。哈佛的第一個配套在於「宿舍經營」。
在台灣,無論對學校還是學生而言,宿舍往往是一個很邊陲的事務。不要說宿舍通常沒有經營歸屬感,往往還非常破舊、擁擠。歐美常見宿舍中有共用客廳、共用廚房,讓學生練習生活,這些資源在台灣大學宿舍非常少見。我們在此先不討論硬體,我們來談哈佛在宿舍的軟體、人際網絡方面如何經營。
哈佛在進入學校後,全部一年級新生會住在校園核心,最有歷史感的建物之一:哈佛大院(Harvard Yard)。在二年級之後,則以亂數為主的方式,分編至十二棟「家族」(House),除非有極端原因,否則學生不會搬移,也不會外宿。學長姊和學弟妹的關係,主要是以家族為單位傳承。「不分系」所造成的「一盤散沙」現象,在哈佛根本就不存在;甚至,同「家族」之間的深厚情誼鍊,比台灣的科系情誼有過之還無不及。
在「家族」之中,高年級學生已選定專修,所以關於修課、選學系、發展生涯,新生不愁沒有人請教。而且,還會有來自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等領域的專任教授,長駐各家族中,擔任諮詢的工作。專任的諮詢者包括哪些領域,則由各家族學生商議增減。
如此,哈佛(似多數美國大學),以入學不分系的方式,避免了大一即分系所造成的發展路線限縮、避免了人際關係與視野的限縮。進而,又以宿舍的經營,建造歸屬感、建立輔助系統。可謂兼得兩者之利。
劍橋大學的學生,入學時就選擇特定學程 (但學程與科系相互獨立,歡迎參見前文),該校經營宿舍的傳統更是優久深刻。劍橋學生從入學就入住二十九個學苑(College,為不和School相混,在此另譯為學苑)之一,這些學院會提供學生跨領域的人際關係、交流機會、擴展學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營造深度的認同感。
為學生打造個人課表:學習諮詢制
沒有科系或是必修課表,常發生的問題是,學生迷惘不知道自己要修什麼課,校方也沒有管道引導學生。這時候,就需要「學習諮詢制」出場。
在瑞典烏普撒拉大學,選課前學生都會和課程諮詢員(coordinator)討論要選什麼課。諮詢員會和學生討論有興趣的領域,然後他會依照學生之前有修過的課程,以及相關領域給建議。諮詢員會和學生討論選擇某門課程的動機,並且討論評分標準學生是否能夠負荷,基本上諮詢員會尊重學生的決定。
另以密西根大學為例,其諮詢系統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嚴密。各學院都有自己的諮詢體系,學院中各科系也有自己的專屬諮詢員,夠大的科系,諮詢員還會分不同類型與轉長。而諮詢員之間除了有稍微的專業化,也有某種資深制,他們之間有共識,遇到複雜難解的個案,要轉介紹哪一個最有經驗的同事。
密西根大學的諮詢員通常是有業界工作經驗的畢業生,而芝加哥大學的諮詢員是資深的博士班學生——這和芝加哥大學的定位更純學術導向可能有關係。此外,諮詢員雖然會依照學生的生涯規劃提供選課、學習建議,卻和職涯辦公室性質不同。後者會提供寫履歷教學和模擬面試的單位。
好的諮詢員要有幾個條件:1) 要了解各種學習的方案、資源。2) 要對於職業環境有廣泛而符合現實的理解。3) 人格特質上要有耐心,願意花時間引導不太清楚學制或未來方向的學生。要培養這些能力和特質,學校本身需要進行人才培訓的工作。
2014年有某些大學中,設立了某種「課程諮詢」機制,但是我並不看好。原因是,這些學校常直接找教授來當諮詢員,但教授往往不是良好的諮詢員。如果這些學校本身根本就是科系制,由本科系教授擔任課程諮詢的意義就更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