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Ko Tsì-jîn熱門文章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10 月 18,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語人的分裂認同
覺得台灣最大在野黨近來台語講得少。黨主席和黨籍公職人員即使台語流利,上媒體也不太講台語。不知道,這是否和目前普遍認為的在野氣勢低迷不振有沒有關係。 可以對比的是,台片舉起語言大旗,氣勢高張(詳見本系列之5〈台灣電影的語言大旗〉)。從1980年代以降「半調子台灣情懷」的新電影(詳見本專欄之10〈光陰的故事,心事誰人知〉),推進到新世紀洋溢台灣風情的新台語片,在較為完整俐落的台語表現當中,...
Ko Tsì-jîn
11 月 08,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次文化「台客」風(上)
「侯孝賢的電影裡曾經有過一種台灣的節奏感,但是那已經過去了。在侯孝賢之後,台灣特有的節奏感會是什麼?莽撞也好,優雅也好,我一定要找到。」 這段話來自現已停刊的《誠品好讀》2005年7月號歌手伍佰採訪文,標題是〈伍佰:我是台客盟主,不要把招牌搞砸!〉,全文以第一人稱呈現,高舉「認識自己」、「承認自己」、「相信自己」大原則,誓言「創造自己的味道」,「不要停止向自己挖掘」,...
Ko Tsì-jîn
11 月 22,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次文化「台客」風(下)
有什麼理由,有什麼訴求,起毛不爽,放屎放不出,說出心裡的煩惱事,別再龜龜毛毛,假假仙仙,怕會出事情。 ~~《農村出事情》,「台客的復仇」專輯,1999 1987年,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等台灣「新電影」核心人物聯名發表「另一種電影」宣言,當時已過了新電影浪潮高峰,2年後,侯導的《悲情城市》就如小野所說的,發出了新電影「最後的一聲悲鳴」。 2005年,「...
Ko Tsì-jîn
11 月 29,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還好,是台語的
今年適逢金馬獎50週年,頒獎典禮鋪排著重傳承意涵,歷屆影帝、影後、最佳導演排排坐。可以想見,在這1960年代根源於反制當年流行台語片的「華人」影壇盛會,其歷史巡禮中,老台語片是沒有位置的。 所以,有頒獎人揭開得獎名單時脫口而出「還好不是台語的」,與其說是烏龍,不如說是這個華人電影獎的語言文化潛意識,a Freudian slip。以主演新台語片《艋舺》(2010)...
Ko Tsì-jîn
12 月 06,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史觀•英雄對峙
最近馬政府接連發生「歷史」事件,像是高調紀念「開羅宣言」70週年,說是確立了台灣屬於「中華民國」,要來反制台灣地位未定論,然而其實「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更不確定、茫茫渺渺,確定的只是幫「中華人民共和國」幫腔而已。 還有教育部行文學校的「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目前我國首都應為南京,惟中央政府所在地為台北」,明白揭露首都和中央政府分隔兩地的現實,一舉坐實流亡政府的本質,「中華民國」走入歷史,...
Ko Tsì-jîn
12 月 20,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兩個高度,一體壓制
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後引發巨大迴響,成為廣受注目的社會議題,負評也隨之而來,包括「濫情」、「鄉願」、「抽離現實」、「販賣感動」、「妨礙究責」、「元兇隱身」、「停滯於反公害思維」等等。 對此,導演齊柏林接受媒體專訪,回應《看見台灣》沒有點出共犯結構及加害者的批評,表示這「不是我了解的,不能妄加揣測」,對於這部片,如同吳念真的旁白一樣,導演相信「有些人不喜歡,但大多數是喜歡的...
Ko Tsì-jîn
12 月 27,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的誕生與重生
當我對現實的台灣社會感到苦悶且窒息時,每當我獨自遊晃梭巡於海岸線僅剩的沼澤荒野時,常常不由自主地循著古文獻回到諸神浮現的古台灣。 王家祥,《倒風內海》,1997 2003年初,台北故宮推出「福爾摩沙:17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杜正勝院長於展出前接受專訪,談到台灣和中國的關係表示,「當台灣主體性很清楚的時候,其發展性很強;但如果成為某個大體的一部份時,它的活力就會消失...
Ko Tsì-jîn
1 月 03,2014
我看台語片:《愛情無全順》,愛國大工程
她就跟大部分年輕人一樣,只要端出辛亥革命、國父,就能把她唬得一愣一愣的。 ──藍弋豐,《愛情無全順電影小說》, 2013 本系列文No.34〈台灣次文化「中國風」〉提到,新世紀台灣電影復甦兩大脈絡,2008年《海角七號》開啟的「新台語片」大傳統,2013年由《大尾鱸鰻》和《總舖師》接續下來(兩片與仍在院線的《看見台灣》全台票房總計近10億,很是驚人),而《不能說的秘密》(...
Ko Tsì-jîn
1 月 10,2014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2013年度台片
歲末年初,年度影片紛紛出籠,以下是本專欄近一年來曾論述的2013年台片指標作品,按上映時間先後排列,是為年度5大劇情片(不計數部亦甚具影響力的紀錄片)。 《大尾鱸鰻》 繼《艋舺》、《雞排英雄》、《陣頭》之後,台片連續第4年坐上春節賀歲檔冠軍寶座的票房大片,台片影史賣座僅次於《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創造「冰的啦」話題旋風,指標地位顯著,亦為新台語片代表作品,...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1 月 23,2014
【我看台語片】台灣不在「中正路」
2013年12月初,拍攝場景大都在台南成功大學的台片《愛情無全順》,劇組回到校園舉行特映會,前去一睹主要演員瑤瑤和這部懸疑奇情校園文藝片豐采的成大同學們,或許也參加了當時校方舉辦的校園廣場命名活動。 這部電影和廣場命名,都和台灣和學校的歷史有關。 電影會選在成功大學取景(虛構的「東寧大學」呼應的也是鄭成功來台開創的鄭氏王朝),在於其前身源於日治時期的高等工業學校,符合劇情核心「...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