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Ko Tsì-jîn熱門文章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6 月 14,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混搭台語搭錯車?
即將於8月上映的《總舖師》,號稱「台式史詩喜劇」,有報導謂其代表台灣社會與影視作品「國台語混搭」風潮,代表新世紀台灣電影復甦主幹的新台語片,看來要再添力作。 主流華語之外的在地語言「混搭」,是1980年代興起的台灣新電影的主要特徵之一,對照的是之前的純華語片,以及1950、60年代純講台語的老台語片。 以1983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6部入圍影片為例,得獎作品陳坤厚導演的《...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6 月 21,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特色vs.民族風味
1970年代,台灣風雨飄搖,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台日斷交、蔣介石去世、台美斷交,中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掀起另一波堪稱文化上的八年『抗日』運動,宛如基本國策」。 官營的中影公司政府推出《英烈千秋》(1974)、《梅花》(1976)、《八百壯士》(1976)、《筧橋英烈傳》(1977)、《望春風》(1977)、《香火》(1979)等等在中國本土和日本治下台灣的抗日行動政宣「愛國」...
音樂藝術
Ko Tsì-jîn
7 月 12,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看不出真相的怪物?
「說起來不是旋律、歌詞優美好聽就會流行,其原因很多。如天時地利,興趣的走向,實在很奇妙,總之流行歌是看不出真相的怪物了」。這是台灣國寶作曲家郭芝苑(1921-2013)在〈我的流行歌體驗記〉文裡的結論(《在野的紅薔薇》,1998,p.84)。 創作出台灣史上第一首管絃樂曲和鋼琴協奏曲的郭大師,在台語片流行的1950年代後期和1960年代曾為台語電影譜寫歌曲,...
音樂藝術
Ko Tsì-jîn
7 月 19,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語變形記
相較於1962年台語片流行時期根據「國語影片獎勵辦法」設立的金馬獎,1990年設立的金曲獎,因其語言類別在「國語」之外另分出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而較能反映在地文化實況。 由於語言人口、市場大小、作品質量等因素,金曲獎最佳歌手給獎和「國語」類別一樣區分出男女的只有台語,兩大語言成鼎足之勢,2002年和之前「方言」類別未再細分前,最佳演唱人大抵皆為台語歌手,最早兩屆金曲獎未做語言分類時,...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8 月 09,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歷史高點反倒扁
2006年,民主進步黨政府鄭文燦局長主政的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台灣國際影視博覽會」,「慶祝台語電影50週年」為其系列活動之一,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承辦,在全台各地舉行巡迴影展,持續至隔年2007年3月。 當年影展所呈現的,是國家電影資料館搶救流行於1950、60年代老台語片的成果。總產出千餘部的台語片,目前國家電影資料館典藏200部左右,1989到1997年任館長的井迎瑞教授為搶救要角,...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8 月 16,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總統先生,好久不見!
2006年,國家電影資料館舉辦「慶祝台語電影50週年」系列活動,影展小冊序言談到台語電影的歷史書寫問題,「刻意凸顯與遺忘特定事物,都是對歷史的扭曲」,重新凝視這批電影及其時代,「目的不在將台語電影置放在一個歷史高點崇拜,而是再現其應有的風華」,見證各類型台語電影的「多元性、吸納性與包容性」,以及當年台語電影人「面對票房壓力所產生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以上所謂「...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8 月 23,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既不中華,也不台北
《候鳥來的季節》入圍2012年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主要場景包括台北關渡自然公園與雲林農鄉,入圍者莊凱勛在片中台語運用頗為突出,一場在雲林老家與哥哥衝突扭打的對手戲張力飽滿,堪稱近年來台片經典場景之一。 整體而言,《候鳥來的季節》成績可觀,在自然主題和城鄉男女之間沉著鋪陳出人物情感與視覺美感,為新世紀台片指標,新台語片力作。今年上映的《志氣》,改編自台北景美女中拔河隊贏得世界冠軍的故事...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8 月 30,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蒼蠅在天,神在南方
風聲已久的強打台片《總鋪師》上映後,不到一週即登上全台院線片賣座冠軍,票房迅速破億,延續超出台北票房乘以2的強片模式,大約是乘以3。 自從台片神作《海角七號》(2008)打通了台灣國產電影血脈,像是鋪設了一條台產大片常軌,以往虛無縹緲的億萬票房,已經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是神秘數字,而這當然都還得靠某種台片氣勢的神秘意理。 《總鋪師》的神秘架構,自然是雄踞台灣北中南的憨人師、...
Ko Tsì-jîn
9月 13,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不爽與反抗
楊德昌(1947-2007)獲頒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桂冠的《一一》(2000),在世界影壇名聲響亮,許多國際藝文人士視為珍品、喜愛有加,在美國林肯中心《電影評論》雜誌(Film Comment)的21世紀頭10年最佳電影榜高居第3位。 《一一》描述一個台北家庭的故事,爸爸、媽媽、兒子、女兒4線發展,唸小學的兒子喜歡拿照相機拍別人後腦勺,跟吳念真飾演的爸爸說,...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9月 20,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南北台,歡喜心
號稱《海角七號》(2008)接班之作的《總鋪師》,票房邁向3億,在台片市場史上應可定泊於前5、6強之間。目前,5大票房台片依次為《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2011)、《大尾鱸鰻》(201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陣頭》(2012)。 這個票房排行榜再往下走,就是《色.戒》(2007)、《艋舺》(2010)、《雞排英雄》(2011)等片。...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