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Ko Tsì-jîn熱門文章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8 月 30,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蒼蠅在天,神在南方
風聲已久的強打台片《總鋪師》上映後,不到一週即登上全台院線片賣座冠軍,票房迅速破億,延續超出台北票房乘以2的強片模式,大約是乘以3。 自從台片神作《海角七號》(2008)打通了台灣國產電影血脈,像是鋪設了一條台產大片常軌,以往虛無縹緲的億萬票房,已經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是神秘數字,而這當然都還得靠某種台片氣勢的神秘意理。 《總鋪師》的神秘架構,自然是雄踞台灣北中南的憨人師、...
Ko Tsì-jîn
9月 06,2013
我看台語片:台灣人心,台片秘義
《總鋪師》上映3週,票房接近2億,在8、9月的大約同一個時段重演了《海角七號》(2008)熱潮,成為可與所有國內外院線大片匹敵的主流鉅作,觀影人潮不退,看戲儼然成為全民運動。 日前《總鋪師》陳玉勳導演和《海角七號》魏德聖導演對談,陳導提到曾在台片市場低盪時作品票房失利而苦思未來走向,幾經波折後直到《海角七號》創下逾5億票房,才發現原來市場和觀眾都是在的。 是的,...
Ko Tsì-jîn
9月 13,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不爽與反抗
楊德昌(1947-2007)獲頒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桂冠的《一一》(2000),在世界影壇名聲響亮,許多國際藝文人士視為珍品、喜愛有加,在美國林肯中心《電影評論》雜誌(Film Comment)的21世紀頭10年最佳電影榜高居第3位。 《一一》描述一個台北家庭的故事,爸爸、媽媽、兒子、女兒4線發展,唸小學的兒子喜歡拿照相機拍別人後腦勺,跟吳念真飾演的爸爸說,...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9月 20,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南北台,歡喜心
號稱《海角七號》(2008)接班之作的《總鋪師》,票房邁向3億,在台片市場史上應可定泊於前5、6強之間。目前,5大票房台片依次為《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2011)、《大尾鱸鰻》(201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陣頭》(2012)。 這個票房排行榜再往下走,就是《色.戒》(2007)、《艋舺》(2010)、《雞排英雄》(2011)等片。...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10 月 04,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得獎的是……
剛公布的金馬獎入圍名單,4部紀錄片都是台灣導演的作品,有呈現空中攝影的《看見台灣》、尋訪霧社事件遺族的《餘生》、記錄莫拉克災後社區重建的《拔一條河》,以及泰北孤軍心聲的《邊城啟示錄》。《餘生》監製魏德聖表示,這證明台灣的紀錄片文化,在劇情片票房起飛後仍維持高水準創作。 如果也從這份入圍名單來看的話,票房起飛的台產劇情片,是否維持高水準創作就成了個議題。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項,...
Ko Tsì-jîn
10 月 11,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挺台片?挺好片?
文化部正推動修法,課徵電影票價5%做為「國片」發展基金,對於成本轉嫁消費者,龍應台表示文化部必須拿出勇氣雲雲。 除了勇氣之外,這政策有許多其他層面的議題,如電影法中「國產電影片」和「本國電影片」歸類的「國片」定義問題,以及課徵到的稅金的分配正義問題,因為電影輔導金,可能會給了爛片製造機。 挺好片還是挺台片,2011年全台票房逾4億、台片影史排名第4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10 月 18,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語人的分裂認同
覺得台灣最大在野黨近來台語講得少。黨主席和黨籍公職人員即使台語流利,上媒體也不太講台語。不知道,這是否和目前普遍認為的在野氣勢低迷不振有沒有關係。 可以對比的是,台片舉起語言大旗,氣勢高張(詳見本系列之5〈台灣電影的語言大旗〉)。從1980年代以降「半調子台灣情懷」的新電影(詳見本專欄之10〈光陰的故事,心事誰人知〉),推進到新世紀洋溢台灣風情的新台語片,在較為完整俐落的台語表現當中,...
教育文化
,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10 月 25,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有台灣文藝復興嗎?
上世紀末以來台灣的民主化和本土化運動,形成一股浪潮,台灣意識抬頭,台灣人認同持續上揚,促成了文化氣氛與教育內容的一些變化,於是有人迫不急待宣示「台灣文藝復興」的來臨。 所謂的「台灣文藝復興」,日治時期台灣文壇領導者張文環(1909-1978)曾以此形容盛行於1950、60年代的台語片,此時期台語歌承續1930年代創作高峰、開展日治時期之後復甦的在地創作意識,也多有表現。...
Ko Tsì-jîn
11 月 08,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次文化「台客」風(上)
「侯孝賢的電影裡曾經有過一種台灣的節奏感,但是那已經過去了。在侯孝賢之後,台灣特有的節奏感會是什麼?莽撞也好,優雅也好,我一定要找到。」 這段話來自現已停刊的《誠品好讀》2005年7月號歌手伍佰採訪文,標題是〈伍佰:我是台客盟主,不要把招牌搞砸!〉,全文以第一人稱呈現,高舉「認識自己」、「承認自己」、「相信自己」大原則,誓言「創造自己的味道」,「不要停止向自己挖掘」,...
Ko Tsì-jîn
11 月 15,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次文化「台客」風(中)
上文提到兩篇「台灣文化宣言」,以及一篇評論。 《抓狂歌》的「新台語歌」宣言,和過去的「閨秀之氣和江湖酒色」台語歌劃清界線,誓言負起「反映時代、記錄人心」的任務。 然後伍佰的「台客」宣言,也來告別過去,宣示不再向新台語歌「致敬」,台客是「現在進行式」,是「當下一種自信的表現」,也是「未來的」。 最後是馬世芳的蓋棺論定,如今新台語歌只是學生論文裡的名詞,殘存於新生代作品裡的...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