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得獎的是……

友善列印版本

剛公布的金馬獎入圍名單,4部紀錄片都是台灣導演的作品,有呈現空中攝影的《看見台灣》、尋訪霧社事件遺族的《餘生》、記錄莫拉克災後社區重建的《拔一條河》,以及泰北孤軍心聲的《邊城啟示錄》。《餘生》監製魏德聖表示,這證明台灣的紀錄片文化,在劇情片票房起飛後仍維持高水準創作。

如果也從這份入圍名單來看的話,票房起飛的台產劇情片,是否維持高水準創作就成了個議題。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項,今年台片只有尚未上映的蔡明亮導演作品《郊遊》入圍,最佳導演則除了蔡導再加《失魂》導演鍾孟宏,《失魂》入圍獎項還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美術設計。

入圍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葉如芬,是《失魂》和《總舖師》兩片的監製,後者全台票房已近3億,兩片票房差距懸殊,入圍項目差距也滿大的。《總舖師》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和音樂唯二入圍,飾演片中靈魂人物的林美秀也入圍最佳女配角,但作品是另一部片《親愛的奶奶》,林美秀自己似乎也滿驚訝的,笑問是不是因為《總舖師》賣太好?

今年另一部賣更好、破4億票房的《大尾鱸鰻》,則據說在初選階段就掰掰了。想入圍?金馬評審喝咖啡應該會要冰的啦。看來華語片大師龍爭虎鬥,總舖師辦桌一拖拉庫菜也不夠看,熱鬧奇幻的美術與造型設計也沒有比較高明啊(?)

《總舖師》導演陳玉勳在《失魂》裡客串診所醫師一角,寶島歌王與老台語片巨星文夏也在《失魂》片尾客串演唱台語歌曲《漂浪之女》,有影評譽為召喚了台片昔日榮華,雖然我覺得這所謂台灣文化的象徵看來像是外掛而不似內建,然而《失魂》的確是一部優秀的驚悚類型片,已獲選代表台灣角逐明年奧斯卡最佳外片獎。

2008年魏導的海角熱席捲全台時,不少人大嘆搶走了同時上映的《囧男孩》等台片票房,今年倒是沒聽人說《總舖師》搶走《失魂》票房了,看得出海角現象5年下來,新台語片格局與規模已逐漸浮現,不同風格台片可以各自發揮、各展魅力了。

《總舖師》今年入圍金馬獎,大致重演了《海角七號》主要獲得音樂獎項的景況,在當年也喝冰咖啡的評審們眼裡,《海角七號》想必就是一部音樂不錯的賣座電影而已,之前另一部票房大片《不能說的秘密》(2007),同樣除了獲得金馬獎音樂獎項外,其他如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男女主角等項目連入圍都沒有,導演周傑倫曾回應說,像是考試考高分,回家卻被媽媽打。

聽說,《海角七號》當年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之後很快就出局了,也有評論說,海角沒得到金馬主要獎項,「神話化」應該到此為止,類似的觀感和廣大的海角影迷之間,大概是一套台灣美學的差距,一種台灣感覺的距離吧!

九把刀曾說:「把年度最佳影片頒給海角七號,才有一種熱烈中的熱烈」,「海角七號已經是一個『現象』,但投名狀『只是一部好電影』」,「海角七號是台灣今年的『時代集體記憶』,10年後回想2008發生了什麼事,海角七號一定是重要的註記。」

是說,金馬評審不是社會學家,要頒獎給「現象」未免強人所難,也非評審職責所在,不過在專注頒獎給「好電影」的時候,也不必和統領台灣人心情、鼓蕩台灣人熱情的「現象」電影二分開來,賣得愈好,獎項愈少。(於是總想著傍晚老友子看信怎麼不開燈啊!阿嘉亂丟信件是不是破壞郵差形象啊!美食評審動不動飛上天會不會玩過頭啊!)

不用10年後,如今回頭看海角已超越了單一電影格局,不只是台灣影史,也是直指台灣國族文化意識的重要註記,如同《總舖師》一樣,早就領取了林美秀所說最難拿的觀眾獎。做為台灣電影復甦骨幹的新台語片,從《海角七號》到《總舖師》,一向在金馬獎得獎記錄不佳,然而由台灣觀眾評審團頒發大獎,卻一直是熱烈中的熱烈,是真正榮耀的新世紀台片勳章。

至於2008年的回憶,我已經快要連《投名狀》是部好電影都忘記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