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Ko Tsì-jîn熱門文章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五月 17,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 光陰的故事,心事誰人知
本文主要想試著回答一個問題:198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為何在轉向了台灣自己的身世和語言之後,除了國際影展的肯定,以及台北主流文藝界的高蹈迴響外,台灣社會內部的回應卻頗為淡然? 沈文程演唱經典代表作〈心事誰人知〉。影像來源:Youtube 或可做個對照的是,和電影圈有密切共生關係的流行音樂界。和新電影起跑之作《光陰的故事》(1982)上映同一年發行的沈文程專輯《心事誰人知》,...
電影戲劇
,
音樂藝術
Ko Tsì-jîn
五月 24,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勵志的光輝
台語歌後江蕙演唱會日前開唱,秀出李安給台灣的一封信,「她的好,是一種理所當然」,成為演唱會的一個亮點,也是台灣影歌史的一個思考點。 1992年,江蕙突破百萬張銷售量的《酒後的心聲》專輯,締造其演藝生涯顛峰,也奠定了台語歌曲的主流地位。前一年年底,中影推出李安首部作品《推手》,票房影評俱佳,導演新秀開始嶄露頭角。 江惠《酒後的心聲》突破百萬銷量,奠定台語歌主流地位。影像來源:...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五月 31,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語演藝,經典傳承
豬哥亮擔任江蕙2013台北「鏡花水月」演唱會嘉賓,表演了他主演的電影《大尾鱸鰻》片尾曲《我是恁老爸》這首頗具台語唸歌風味的歌曲,同時也展現秀場天王本色猛虧江蕙,相關報導有說兩人嘻笑互動、展現好交情的,也有說豬哥亮開黃腔、江蕙一棒敲頭的較為負面的描述。 江蕙2013演唱會最終場由豬哥亮擔任神秘嘉賓。影像來源:eranewsupload 今年上映的新台語片《大尾鱸鰻》票房逾4億,...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6 月 21,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特色vs.民族風味
1970年代,台灣風雨飄搖,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台日斷交、蔣介石去世、台美斷交,中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掀起另一波堪稱文化上的八年『抗日』運動,宛如基本國策」。 官營的中影公司政府推出《英烈千秋》(1974)、《梅花》(1976)、《八百壯士》(1976)、《筧橋英烈傳》(1977)、《望春風》(1977)、《香火》(1979)等等在中國本土和日本治下台灣的抗日行動政宣「愛國」...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7 月 05,2013
我看台語片:台灣(新)電影的兩條主線
上週五(06/28)開幕的台北電影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影人選出一部最喜歡的台灣電影,包括陳玉勳、林育賢、楊力州、吳朋奉等名導名演都指名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1986),命中率居首。 另外,侯導的《童年往事》(1985)以及《兒子的大玩偶》(1983)中影公司數位修復版也在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主辦單位表示,《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小說,開啟當年鄉土文學改編電影的浪潮;《...
音樂藝術
Ko Tsì-jîn
7 月 12,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看不出真相的怪物?
「說起來不是旋律、歌詞優美好聽就會流行,其原因很多。如天時地利,興趣的走向,實在很奇妙,總之流行歌是看不出真相的怪物了」。這是台灣國寶作曲家郭芝苑(1921-2013)在〈我的流行歌體驗記〉文裡的結論(《在野的紅薔薇》,1998,p.84)。 創作出台灣史上第一首管絃樂曲和鋼琴協奏曲的郭大師,在台語片流行的1950年代後期和1960年代曾為台語電影譜寫歌曲,...
音樂藝術
Ko Tsì-jîn
7 月 26,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向台語致敬
1962年,台語電影《舊情綿綿》上映,洪一峰(1927–2010)飾演的音樂老師,在鄉間住宿處譜寫歌曲,青春少女駐足窗前,為其音樂才情所吸引。 這個台語歌史經典歌曲誕生的虛擬場景,極富象徵意涵,引領台語片1960年代盛大的流行風潮,台北的北投溫泉勝地成為當年的台灣好萊塢,演出也唱出主題曲為葉俊麟(1921–1998)根據日本原曲填詞的《溫泉鄉的吉他》(1966)。...
音樂藝術
Ko Tsì-jîn
8 月 02,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聽台灣人唱歌
新任公視董事長邵玉銘表示,公視要走「清純」路線,讓社會有祥和之氣。這倒讓人想起,1970年代,那個台語公共文化在台灣社會集體缺席,台語人噤聲的「清純」年代。 整個1970年代,繁華一時的台語電影已經崩盤,流行的瓊瑤「三廳」片和古裝、「愛國」電影滿口標準「國語」,搭配「國語」歌星蔚為時尚風潮,省營、黨營、軍營的新興電視媒體嚴格管控「方言」歌曲和節目,台語歌曲為最大標的的「禁歌」...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8 月 09,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歷史高點反倒扁
2006年,民主進步黨政府鄭文燦局長主政的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台灣國際影視博覽會」,「慶祝台語電影50週年」為其系列活動之一,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承辦,在全台各地舉行巡迴影展,持續至隔年2007年3月。 當年影展所呈現的,是國家電影資料館搶救流行於1950、60年代老台語片的成果。總產出千餘部的台語片,目前國家電影資料館典藏200部左右,1989到1997年任館長的井迎瑞教授為搶救要角,...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8 月 16,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總統先生,好久不見!
2006年,國家電影資料館舉辦「慶祝台語電影50週年」系列活動,影展小冊序言談到台語電影的歷史書寫問題,「刻意凸顯與遺忘特定事物,都是對歷史的扭曲」,重新凝視這批電影及其時代,「目的不在將台語電影置放在一個歷史高點崇拜,而是再現其應有的風華」,見證各類型台語電影的「多元性、吸納性與包容性」,以及當年台語電影人「面對票房壓力所產生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以上所謂「...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