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No name
電影戲劇
廖志峰
9月 06,2015
簡單過生活──電影《小森食光》的一點感想
原本以為看完電影《小森食光》之後,很快就會忘了,但是電影中四季分明的景色,悠緩的生活步調,卻一直把我拉回電影中的世界,難以忘懷。這部電影原先吸引我的是以鄉村生活為主題的料理食譜,整部電影看下來,我發覺,原來脫離生活體驗的美食滋味,平淡無奇。 《小森食光—夏秋篇》及《小森食光—冬春篇》是很小品的電影,改編自日本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作品,由於選角出色,洋溢著一種清新氣息。...
文化研究
,
全球脈動
晏山農
9月 02,2015
穿透戰後七十的喧囂 ──關於日本內在的凝思
這個八月是二戰終結七十年漣漪激盪的時節。一方面,日本安倍內閣通過安保法制(新安保法)引發國內外議論(內部騷動更甚於國際質疑);另一方面,廣島、長崎都先後舉行了原爆七十年的紀念活動,首相安倍晉三重申「堅持非核三原則」(對核子武器不製造、不擁有、不運進)。當然,玉音放送的八月十五終戰日,從來就不是句點,那是接力問答,安倍有關終戰七十周年的談話有提及道歉但是否誠意?後續如何?其後,安倍的中國行暫緩,...
運動休閒
劉世忠
8 月 30,2015
【台灣與世界】 當馬賽魚湯遇見虱目魚湯
美食讓人際沒有隔閡,也拉近文明的距離。而旅行,則是扮演催化味覺與沈澱心靈的觸媒。2006年仲夏在南法蔚藍海岸流浪十多天,讓我愛上「馬賽魚湯」(Bouillabaisse)這道在地料理。傳說古早時代地中海漁夫將賣相不佳、滯銷剩餘的魚貨熬煮成大鍋濃湯,湯頭有著讓人精力旺盛的蕃紅花等香料,還有蕃茄蔬菜等營養食材為湯底,煮熟後將各式魚類、淡菜、小龍蝦掏出,用抹上蒜泥的麵包,...
電影戲劇
陳筱玲
8 月 29,2015
無差別殘酷──《蘆葦之歌》觀後感
不久前,「反課綱」與「反反課綱」的爭執鬧得沸沸揚揚,其中慰安婦的部份更因課綱微調時增修「被迫」二字,引來慰安婦自願與否的爭議。《蘆葦之歌》這部以數名臺籍慰安婦心靈復元與療癒之路為主軸的紀錄片於此時上映,或許可以讓關心這段歷史的人進一步了解當事者的內心世界,也可以重新看待這一陣子喧鬧的動機問題。 紀錄片的末尾援引諮商師在秀妹阿嬤告別式的一段話作結,意思大致如下:諮商師曾問阿嬤,...
書評書介
朱宥勳
8 月 28,2015
李登輝的同代人──九位小說家筆下的亞細亞孤兒(下)
作為對照,也是有一心向著中國的知識份子,如同戰爭期間的胡太明一樣。王詩琅的〈沙基路上的永別〉就是這樣的故事。〈沙基路上的永別〉描寫台灣主角到日本佔領下的廣州工作,並且結識了可愛的中國女子。——是的,就和胡太明在南京遇到紫媛幾乎是一樣的情節。但不同的是,胡太明終究還是求婚成功,但〈沙基路上的永別〉的男主角向女主角求婚時,女主角竟從此避不見面、辭職搬家,因為他是個台灣人,...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廖志峰
8 月 28,2015
倉庫之外
不知怎麼就走上了長安西路,這是通往舊倉庫的路。我很少這樣走過,過去都是騎摩托車快速通過,一路經過新加坡舞廳,馬來亞餐廳,以及海霸王本店,看到了海霸王本店招牌,倉庫也就到了。倉庫位在西寧北路上,在台北市的西北邊塞。 太久沒來到這區,自從倉庫撤離之後,就再也沒有理由來這裡了,總是忙著找書的安身處,以及下一個據點,對這區的印象,就慢慢淡了,遠離了記憶。我從塔城街的方向走過來,...
書評書介
朱宥勳
8 月 27,2015
李登輝的同代人──九位小說家筆下的亞細亞孤兒(上)
認識殖民創傷 李登輝在日本的一篇專訪,使得日治時期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整整延燒了一週。能這樣延燒,意味著日本殖民帶來的創傷仍有餘痛未解。由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70年間,並未對台灣人的殖民傷痕投注足夠的注意,反而一意壓制、忽視。然而,傷口並不會因為被掩蓋而自動消失,只會在暗處繼續化膿,遭遇壓力就漫漶而出。無論是對李登輝這番言論的狂熱反對還是狂熱支持,...
歷史書寫
,
主權兩岸
,
中國問題
李重志
8 月 26,2015
台灣內部的「中國因素」及因應之道(下)
三、面對中國,先了解台灣 台灣的民意如此,那麼政黨下一步該怎麼走?在兩岸經貿統合樣態與趨勢下,除了向中國「趨統」、「趨同」者之外,不少有識之士已經提出許多分析與策略,以求能順著民意趨向,「遠離中國」或至少是「抵擋中國」。在此聚焦在民族、文化層面,提出解決的建議。處理台灣內部的中國因子,可以先由重新理解台灣,尤其是「台灣文化」開始。若要說「台灣文化」是什麼?本文以為,...
歷史書寫
宋元馨
8 月 24,2015
重建基隆驛:古蹟修護與轉型正義的矛盾
關於基隆消失的美麗車站,可以從日治時期開始談起,當時的日本將基隆視為北玄關,因此用極高的美學審視各種公共建設,很難想像基隆市區曾經有獨步全台的都市公園、巴洛克式的郵局,並且擁有當時位居全台最美麗車站之冠的「基隆驛」。但這些建設在二戰結束後徹底翻轉,由於國民政戰後財務拮据和對台的暫居心態,不用說美學,對於成本的斤斤計較和粗糙工法,留下大量軍營式呆板建築,基隆驛也因為改建而盡失原味。...
歷史書寫
Mattel
8 月 23,2015
【島嶼邊緣】那些國民黨不敢開口的歷史
台灣是充滿多元歷史與多元文化的婆娑之島,台灣的歷任總統中,有人出生時是中國人,有人出生時是日本人,有人出生時是台灣人,也有人出生時是英國香港人,不過女兒卻是美國人。固然台灣的歷史非常多元,長期掌握教育與媒體話語權的中國國民黨,卻強力灌輸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歷史觀,國民黨不告訴台灣人真正的多元歷史,而且還用只「講一半」的故事來包裝大中國史觀。 國民黨為了將台灣人「教育」成中國人,長期以學校、...
‹
…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