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歷史書寫
歷史書寫
楊憲勲
4 月 10,2018
鄭成功有「皇帝豆」可以呑食嗎?
2018年4月6日的自由時報即時新聞有一則報導,記述作家、詩人王浩一先生談他研究的關於台南傳統春捲會包皇帝豆的典故。報載王先生如是説:「當時鄭成功將台灣視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要打敗清朝皇帝,因此將皇帝豆視為皇帝的象徵,在清明時緬懷明朝先祖,也將「皇帝」吞進肚裡,因此台南春捲不僅有這個特殊的材料,還有點反清復明的味道。」 筆者没有在現場聆聽,無法得知這則新聞記述的正確性,...
歷史書寫
,
全球脈動
陳威臣
4 月 05,2018
【鐵份補給】搭著路面電車去賞櫻!東京都電車興衰史
賞櫻季節又來到,有別於傳統的賞櫻勝地,最近「都電荒川線」整個爆紅,因為沿線的飛鳥山、面影橋、荒川遊園地等,都是下町的賞櫻勝地,而新庚申塚站前往染井靈園一代,更是染井吉野櫻的故鄉,江戶末期,染井吉野櫻就是這一代的園藝庭師,配種改良繁殖而來。 可以說都電荒川線正好串起了多個賞櫻名所,過去是鐵道迷之間的攝影地,而現在成了觀光客的最愛,人潮暴增導致營運的東京都交通局,還得在沿線加強宣導,...
書評書介
,
歷史書寫
竹村公太郎
4 月 03,2018
【書摘】《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信長為何要燒毀比叡山延曆寺?
書名:《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從地理解開日本史的謎團》 作者:竹村公太郎 譯者:劉和佳、曾新福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3月21日 第2章 信長為何要燒毀比叡山延曆寺?──地形所傳達出的真正理由 在戰國時代,沒有任何武將像織田信長一樣令人生畏。雖然有許多關於信長讓人感到恐懼的故事,但其中一定被提起的,就是徹底燒毀比叡山延曆寺的事件。一五七一年,...
歷史書寫
張肇烜
3 月 27,2018
【人心人術】法國來的花蓮人——潘世光:我要葬在我部落的土地裡
他從法國而來,但是對台灣的愛比我們還要還要多。潘世光神父用一輩子的生命陪伴著花蓮部落鄉親、變賣法國家產,幫助阿美族建設家鄉,更花費半世紀編寫阿美族語言字典。曾有人問他會不會想家,潘神父說:「我要葬在我部落的土地裡」,因為這裡才是家⋯⋯ 在花蓮縣玉里鎮東豐里有一位潘世光神父,1959年,年僅27歲的他,遠渡重洋從法國來到台灣這塊土地。...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老番
3 月 25,2018
【老番講古】延平郡王祠原來應非鄭成功廟
台灣人的民間信仰與神明祭祀模式時常存在著「人為」大於神蹟的因素,張冠李載的情形並不少見。大約在15、16年前,老番就公開為文懷疑臺南延平郡王祠原廟「開山王廟」,應非祭拜鄭成功之廟。其實古人已經在懷疑這件事,老番現在再根據這些史料,進一步探討臺南延平郡王祠原廟「開山王廟」與鄭成功的關係。 老番根據史料提出分析,大致從三個論點來看。第一,文獻清楚記載,中國的漢人並不擁載海賊鄭成功,...
歷史書寫
陳威臣
3 月 21,2018
【鐵份補給】30年的悲願:洞爺丸事故與青函隧道
青森縣的今別町,是一個位於青森縣北端,人口僅有兩千多人的小鎮,居民世代大多從事漁業。這樣的一個小村落,在2016年3月有了重大變化,因為北海道新幹線通車,這裏也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新幹線車站,成為日本擁有新幹線車站的行政區當中,人口最少的一個。 這個必然的結果是因為連結本州與北海道的青函隧道,本州側的入口即是在今別町,然而這座將近54公里,曾經雄霸世界最長隧道長達31年之久,...
歷史書寫
李中志
3 月 19,2018
台灣的血浴Taiwan’s Blood Bath (下)
往前閱讀:台灣的血浴Taiwan’s Blood Bath (上) 20名學生被屠殺 在我從可靠的外籍目擊者那裡取得的故事中,最恐怖的目擊故事之一發生在台北基隆之間的一處村落,20位年輕人被屠殺。在他們被刺刀刺死前,先被閹割、去耳、削鼻,之後屍體被丟入溪流,棄置數日。幾乎每天都有更多屍體被發現,有些被潮水沖走,有些在河裡漂流,我個人晚至三月二十一日都還親看三具屍體浮出水面。...
歷史書寫
李中志
3 月 19,2018
台灣的血浴 Taiwan’s Blood Bath (上)
原文:”An Executive Account of Taiwan’s Blood Bath As Detailed by Eyewitnesses”,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Volume 105, Number 5, PP 115-117. March 29, 1947. 作者:約翰包威爾 John W. Powell 譯者:李中志...
歷史書寫
李中志
3 月 18,2018
美國記者約翰包威爾(下)
往前閱讀:美國記者約翰包威爾(上) ...
歷史書寫
李中志
3 月 18,2018
美國記者約翰包威爾(上)
包威爾父子是二戰前後兩位具有代表性的美國記者,老包威爾親歷了日本發動戰爭的殘暴,被日軍監禁虐待,失去雙腳;而年輕包威爾卻在麥卡錫主義獵共的時代,受到自己國家的凌辱,失去紙筆,退出記者生涯。歷史捧紅了許多明星記者,卻逐漸忘記包威爾父子以記者身分投入大時代的艱辛。 做為台灣人,尤其不該忘記年輕包威爾在台灣最黑暗的時刻,勇敢進入台灣,向世人報導了1947年的三月大屠殺。...
‹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