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媒體觀察
呂東熹
3 月 28,2013
素描黎智英 三之二:不會回頭望的市場闖王
「香港人是不講感情的,跟一個老闆一輩子,是很奇怪的事情。」這是黎智英曾經四顧茅廬,邀請台灣某個已退休的媒體人重出江湖,希望他前來台灣《蘋果日報》服務,但遭到婉拒時說過的話。 創辦台灣《蘋果日報》前,為了延攬人才,黎智英曾經透過一些台灣資深媒體人幫忙推薦人選,其中J君介紹一位業務出身、已經退休的C君給他認識,J君跟黎智英說:「他這個人非常好,很講義氣,只要動之以情,...
姚步廷
3 月 05,2013
羅大佑的尷尬
最近這一陣子,許多藝文界與音樂界的工作者相繼站出來表態反核,這個氛圍影響了許多在那個圈子的人。有些人不想談這個問題,不過由於新作品在這個時間點發表,不管願不願意,他們都必須面對核能發電的議題。羅大佑就是其中一個頗為尷尬例子。 為什麼說他尷尬呢?首先,這名歌手以批判聞名,當年台灣的流行樂團還在一片風花雪月之際,他跳出來把批判性的社會元素帶進流行音樂的創作中。從他開始,台灣的流行音樂變得不一樣...
文化研究
陳清泉
2 月 28,2013
高雄舊火車站的傷痕記憶
高雄舊火車站承載著高雄人的集體記憶,拆除建物等同刪除歷史記憶體內的檔案資料,茲事體大,拆不得也。 高雄市長陳菊答覆民進黨籍議員洪平朗、陳明澤就拆除高雄舊火車站質詢時表示:「高雄舊火車站是歷史建築,應予以保留」。洪、陳兩位議員拆除舊火車站的主張,源自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因鐵道南北分隔的博愛路與中山路將以平面貫穿,高雄舊火車站若搬回原址,將影響高雄市的南北交通。...
許建榮
1 月 21,2013
那些為台灣民主努力過的「境外勢力」(上)
一般來說,台灣將外國人對台灣政治犯的救援行動起源界定在1960年代,但實際上更早。1949年,逃離中共游擊隊回到台灣的史明,在1951年武力推翻蔣介石政權行動曝光後,於1952年潛入日本天山丸貨輪由基隆偷渡到神戶,但遭到日本政府逮捕。日方原本要將他遣返台灣,未料國民黨要求引渡史明,反而促使日本認定史明為政治犯,因此給予政治庇護。 ...
陳振東
1 月 08,2013
勞工低薪化 原因與破解之道 (上)
近年來,台灣社會批評勞工薪資低薪化不絕於耳。月薪不到3萬元的受僱者,高達 42%。1996年台灣受雇者平均薪資(含非經常性)3.66萬,2011年4.57萬,成長24%,經物價調整,幾乎零成長。對3百多萬受僱者來說,有些人有機會向上流動,但多數人恐怕只能尋求小確幸。 對此,政府鐵口直斷:勞工附加價值不高。政務委員管中閔聲稱,基本工資是否加滷蛋,讓他陷入天人交戰。...
全球脈動
,
社會安全
劉君雅
9月 07,2012
為何法國女人願意生小孩?
在各先進國家紛紛面臨低生育率危機之際,法國近十幾年來的生育率不僅逆向成長、逐年攀升,並帶動人口成長,使法國於2011年正式突破6千500萬人口,成為歐盟第二大人口國。 相對地,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已連續好幾年為世界倒數,去年更跌破1,創全世界生育率的最低紀錄,成為另類的台灣奇蹟。 就筆者觀察,法國與台灣的生育環境很類似,生育表現卻截然不同,看來法國的例子非常值得台灣借鏡與研究...
全球脈動
林修民
8 月 03,2023
科技全球化同心圓理論:美中半導體競爭的主因不是地緣政治,而是摩爾定律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23年7月4日受邀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並以「重新定義全球化」進行專題演講。張忠謀指出,全球化的基礎是「各持經濟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而全球化之下的美中關係,也已經定調為「競爭與合作」,至少目前「競爭」成分高於「合作」。 張忠謀創辦人認為全球化也被重新定義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安、不傷害現在或未來的科技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及同盟國企業在國外牟利,...
文化研究
邱振瑞
7 月 27,2023
【日晷之南】日本作家的收支簿
前言:眾所周知,作家這個行當向來為眾人所羨慕,他們掌握精采的文字技藝輕易地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有此才情自然備受讀者們的愛戴,難怪有那麼多文學青年急欲奔向這個新世界。然而,回到現實面上,普通作家自不待言,尤其專職作家還必須是清醒而堅定的實力主義者,因為沒有稿費收入家計立刻會亮起紅燈,絕不是以精神勝利法能夠解決。所以,作家在靈感湧現振筆疾書之時,就得做出準確的預估,其產出的篇幅能換得多少稿酬。...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17,2023
【影像內外】日治時期的深刻影評:談吳坤煌的〈日本電影的勝利《田園交響樂》:兼談知性文學〉
伴隨本土化的腳步,1990年代中期開始,日治時期電影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研究者不斷探尋台灣電影的第一次,諸如第一次的放映、第一家電影館等。不過,到底當時的台灣人是如何理解電影的?1990年代中期,這個問題還未能充分展開。近二十年來,日治時期人物日記的接續出版,我們可以在喜愛看電影的黃旺成、吳新榮乃至葉盛吉的日記當中,看到他們的觀影心得,進而了解這些文化人、知識人對電影的偏好與看法...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20,2022
【影像內外】台灣新電影40年,回望救國團式的青春《龍的傳人》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台灣新電影不是神主牌,供人膜拜。相反地,如果我們對歷史多一點探問,挖掘人們未曾注意的歷史片斷,或許能更豐富台灣電影的風貌與社會變化的軌跡。 舉例來說,台灣新電影的「新」該如何解釋?台灣新電影非常有趣的地方,是起爆點─《光陰的故事》是來自於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中影。1970年代的中影,梅長齡1972年上任後不久台日斷交,中影於是啟動抗日題材的政治宣傳電影的拍攝...
‹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