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台灣認同
文化研究
Quý Miêu
2 月 07,2015
【越南想想】喂,你們台灣到底是誰的?
剛從台灣旅遊回來的朋友,法國人,生技研究學者,在週末聊天趴中,酒酣菸醺之際,突按捺不住似地對著我道:「我還是搞不清楚,你們台灣,到─底─是─誰─的?」 問這個問題,意思是:啊台灣不是中國的嗎?應該是跟香港一樣啊?怎麼我看半天,越看越迷糊? 我愕,心想,哇勒,啊你不是去走了一趟?還搞不清楚?學者當假的? 好不氣餒,卻仍然搶著答:「沒有誰的,台灣是台灣的。」 學者斟酒...
歷史書寫
林濁水
10 月 30,2014
【華山論劍】自然獨之三:被遺忘的光復和被抗爭的九七
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以後,很長的時間,每年10月25日紀念光復節便是國民黨重要的慶典,每逢光復慶典便要唱台灣光復歌,歌詞有這樣的句子: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 有錢難買真情意,有錢難買真爹娘, 今朝重見天和地,八年血戰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中華民國地久天長,...
林濁水
8 月 08,2014
【華山論劍】 不知不覺的台獨與國家人格分裂症──自然獨(二)
假使今天的年輕人是自然而然的自然獨的話;那麽很有趣的,在自然獨出現的很久以前便有一種姑且叫「不知不覺的台獨」在台灣出現了。 最近南方朔和謝長廷都提到有一種台獨叫B型台獨,他們說馬英九就是B型台獨。 B型台獨的說法來源己久,說法來自於已經去世的民進黨立法委員盧修一。他說不把中國大陸當中華民國國土,中華民國只包括台澎金馬的所謂「獨台」,就是B型台獨。他那樣說,...
文化研究
林濁水
7 月 25,2014
【華山論劍】年輕世代的「自然獨」(一)
才一年多前,2013年4月一位曾擔任日本台獨運動領袖的大老為台獨的前途,感嘆地說民進黨「年輕這一輩不知跑到哪邊去,老的這一輩都過時了」。 他提到老的年輕的,但跳過了中生代,否則他恐怕要更加傷感。因為老的再過時,到底在他們的手裡通過了主權獨立決議文和台獨黨綱乃至台灣前途決議文;至於接班的中生代呢。首先他們是跟隨陳水扁「新中間路缐」開始站在政壇上展露頭角的,他們的主流觀念、做法可想而知...
李知了
1 月 29,2014
【時事想想】黑箱課綱 杜撰史觀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課程審議委員會,在昨日(27日)「微調」了高中國文與社會領域課綱。不僅「中國」變成「中國大陸」,將「台灣」與「中國大陸」視為中國的一部份,更將原本以台灣為主的史觀,變更為以中國為主的大中國史觀。而且,變更的文字比例高達34.6%;不過,教育部依然堅稱這是「微調」,也不願意公布委員會記錄。 政治上的「微調」,早在馬英九一上台就開始。馬上台伊始,...
教育文化
,
政黨政治
Mattel
1 月 20,2014
【週一想想】難容台灣:朕難容鄭南榕們
成大官方公開票選出「南榕廣場」,但成大校務會議卻以「政治化」為由否決了民主決定的「南榕廣場」。成大校務會議這個違反民主的決定,其實只是說明黨國信徒與幽靈難以容忍主張任何與台灣意識有關的鄭南榕們。 「南榕廣場」太政治?所以被成大校方推翻。南榕廣場被推翻的主因,其實是南榕廣場和「台灣認同」有關。對黨國幽靈而言,「只許中國,不許台灣」。因此難以容忍這個南榕廣場。這個邏輯,就和演藝圈的邏輯一樣,...
Ko Tsì-jîn
12 月 27,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的誕生與重生
當我對現實的台灣社會感到苦悶且窒息時,每當我獨自遊晃梭巡於海岸線僅剩的沼澤荒野時,常常不由自主地循著古文獻回到諸神浮現的古台灣。 王家祥,《倒風內海》,1997 2003年初,台北故宮推出「福爾摩沙:17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杜正勝院長於展出前接受專訪,談到台灣和中國的關係表示,「當台灣主體性很清楚的時候,其發展性很強;但如果成為某個大體的一部份時,它的活力就會消失...
文化研究
陳思墨
9月 02,2013
國族認同是土地與生活方式的認同
我相信以下講的道理清楚明瞭,身為台灣人的市井小民都懂。但是共產黨和國民黨政客一直不懂、也不用文明來說服我們,我們只好不斷地用筆桿子和文明來教育他們。 認同是身分的承認,它必定是互為主體的,是許多主體間建立的共識——也就是互相尊重、承認與接受彼此自認的身分。例如,如果美國人說台灣人是美國人,但是台灣人並不自認為是美國人,那麼台灣人就不會是美國人,因為這個身分沒有台灣人的自我承認。...
何元亨
五月 25,2013
認同的追尋
全世界不會有一個國家像臺灣一樣有認同混淆的問題。走在島嶼的街道上,隨便找幾個人問問你是哪裡人?通常會有三個不同的答案;臺灣人、中國人、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如果再追問你的國家叫什麼名字?答案應該也會有三個;臺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臺灣。 有趣吧,這是臺灣人身分與國家認同的混淆,追究遠因當然歸咎於外來政權統治心態與移民社會所必然造成的認同混淆。再看看我們的駐外使館,...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