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旅日學者,研究興趣橫跨勞動法和國際政治,立志成為征服日本列島溫泉露天風呂的業餘專門家。作為偏好政治力學的「H型人間」,對包括從勞資關係到國際關係的「power balance」都很有興趣。
民進黨在2016大選的壓倒性勝利,正式確立了台灣意識成為未來台灣政治主流的新政治格局。但這並不代表新政權將一帆風順,相反的,除了面對中國經濟泡沫而產生的長期化經濟風險以外,如何夾縫求存於美中之間也都必須步步如履薄冰,更不用說台灣內部千絲萬緒的社會分配議題,沒有一樣是容易處理到人盡滿意的簡單課題。
在此可預期的、國內外政治必然充斥諸多風險與危機的執政環境中,民進黨政權未來可能再次下野的劇本,似乎也已隱然產生雛型。從現在的時點來看,民進黨未來如果再度失去政權,基本上會基於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本土派分裂」;第二則是台灣人的投票考量中,台灣認同的優先順位再度被經濟需求逆轉。
本土派會分裂嗎?
台灣選民的世代更迭、首投族、天然獨選票的進場等因素,造就「台灣認同」的確立,的確是讓擁抱中國認同的國民黨慘輸的關鍵原因之一。台灣主流民意已傾向台灣認同,今後國民黨如果繼續擁抱中國認同,未來注定黯淡無光。
但坐擁「台灣認同」這個主流民意的民進黨其實並非沒有競爭者,2014和2016兩次大選成形的第三勢力,已經讓民進黨面臨著左有「時代力量」、右有「白色力量」包夾競爭的焦慮。
時代力量和白色力量與民進黨共享台灣認同的主流選票市場,也必然會繼續爭取民進黨上台後中道保守化、乃至在執政過程遭遇各種失分時,遭致人民不滿而喪失的選票。
時代力量傾向更左的理想主義政治路線,在面對分配議題、自由貿易協定乃至兩岸經貿交流的議題上會採取更基進的立場,除了限縮民進黨面對重大決策時保持模糊的空間外,也會持續吸引未來對於保守化民進黨政權「不夠左、不敢獨」而失望的年輕選票。
白色力量除了嘗試在首都台北的治理實踐中,找到一條菁英與效率治理、能夠迅速吸引民意支持的典範之外,在兩岸關係上也已積極開始開拓一條不同於民進黨、卻更可望與北京達成共識的嘗試。這條路線挾著超高人氣和首都台北市的執政資源、繼續吸引藍綠兩方的政治人物加入、並頗獲中產階級選民支持,或許更有可能在未來數年內壯大成與民進黨相匹敵的政治力量。
因此,即便台灣認同今後必然成為多數,繼續長大的時代力量與白色力量,未來與民進黨在關鍵時刻時究竟會合作或產生競合,則會成為難以預測的不確定因素。
國民黨支持者會重返嗎?
2016年以後,國民黨勢必面最最艱難的存活課題,第一個是如何不在今後的路線鬥爭中分裂,第二個則更加關鍵,就像民進黨今後仍將找尋一套北京能夠接受、或至少不積極反對的兩岸關係論述一樣,國民黨未來是否走向「邊緣小黨化」的最大課題,則是無論如何都必須重新找到一套論述,去面對台灣人更加主流而深化的台灣認同。
未來中國對台灣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必然會持續擴大,這樣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也就意味著北京政府無論如何都有條件在台灣穩住一個有力的親中政治勢力。本次選舉雖然看似大敗、實則仍然保持一定基本盤的國民黨,依舊是北京最好的選擇,對國民黨自身而言,堅守北京代理人的地位,也是足以在台灣政治版圖中繼續延命的務實道路。
然而,國民黨是不是沒有機會重返執政,除了本土派陣營已經可以看出分裂的端倪之外,再來就是台灣選民投票行為仍然不斷受到「經濟」與「台灣認同」兩項因素的拉扯。當國民黨執政時,「台灣認同」這項因素的重要性會不斷增強,相反的,當民進黨執政時間拉長,也意味著「台灣認同」作為政治動員道具的效果將會持續降低,此時民進黨政府若無法有效處理好經濟議題,那麼渴望改善經濟、乃至期待與中國間交換「和平紅利」的一部分中間選民,當然有可能跟2008年與2012年一樣,再次將「經濟發展」需求排在「主權獨立」需求的前面。
新政權還沒上台為何未雨綢繆?
國民黨繼續親中而分裂、泡沫化成為無法左右台灣政局的另一個新黨,讓民進黨和第三勢力兩股本土派力量成為未來台灣政治良性競爭的兩大黨,或許是今後眾所期盼的格局,但短期內國民黨若無法消滅,則不小心形成三分天下之勢的結果,或許也存在國民黨漁翁得利重返執政的風險。
未來其實難以預測,台灣將走向何方,終究取決於台灣人民與每一個政治力量在未來每一個關鍵時刻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