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馬英九
慕慧能
6 月 26,2013
【時事想想】唉!我們的隊伍退步了:評吳伯雄率團會晤習近平
吳伯雄已返回台灣,他這次小心翼翼的公開宣稱是「受人之託」,他完全「照稿宣讀」。猶記得2012年3月一般,吳伯雄也同樣受託向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區」之說,引發國人強烈批判時,竟遭到「委託」人臨門再踹一腳。這次他的舉止謹慎且刻意公開,避免再度遭到來自台灣委託人的「冷箭」偷襲。吳伯雄學聰明,也進步了。 吳伯雄在記者會上聲稱,在與習近平談話時,他曾提及「馬英九主席同時是中華民國總統,...
李惠仁
6 月 25,2013
【時事想想】總統的大腸息肉 vs. H6N1禽流感:病毒的進擊
用大腸息肉拿來分析禽流感病毒,真的再好不過了。 6月22日,馬英九總統進行年度健康檢查,結果發現在大腸靠近肛門口附近10公分和25公分處各長了一顆息肉,消息一出,「馬總統肛門口附近長息肉」的新聞報導也立即攻佔媒體版面,其實,早在三年前(2010年6月25日)馬總統進行年度健檢時就曾發現一顆大腸息肉,當時,醫療團隊立即決定以內視鏡切除,然後每三年追蹤一次。或許你會問:「...
政黨政治
陳清泉
6 月 22,2013
宮廷文化迷思下的國民黨主席選舉
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正式鳴槍起跑,一場沒有輸家的選舉大戲,將在今年夏天上演,最佳男主角獎將落在參選即當選的馬英九身上,黨內即使有競爭者,也很難吸引黨員進場看戲。 自二00九年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無論是「以黨領政」、「以黨輔政」,或是「以黨亂政」,並沒有扮演好緩衝器和推進器的角色。政策失當的結果,民怨積累,「完全執政」的國民黨,使馬英九頓時成為眾矢之的;...
司法人權
曾建元
五月 23,2013
免訴特赦,讓陳水扁回家(下)
特赦的政治分析 特赦既是一項具有高度政治意涵的決策,在法理之外,吾人則尚可藉由政治分析,來評估馬英九特赦陳水扁的可能性。 特赦陳水扁的理由,要能說服社會大眾,一是顧慮陳水扁的身心狀況而基於人道的考量,一是基於政治和解的考量促成社會的和諧。去年春季民進黨中央和無線衛星電視臺(TVBS)的民意調查都顯示,支持陳水扁保外就醫的民意比支持特赦者為高,...
司法人權
李中志
3 月 22,2013
馬政府威權統治的復辟之路
我國的法治現代化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而且反動的力量隨時伺機反撲。 早期的《違警罰法》賦予警察對人民拘留、罰役的權力,甚至連男士蓄髮都 會被押送至警局強行剪短,這般國家暴力實不是年輕國人所能想像的。後經數十載的辯論,其中還包括兩次大法官的違憲宣告,《違警罰法》終於在 1991年以落日條款的方式走入歷史。 進入九零年代後,人權意識開始覺醒,檢察官羈押權同樣受到違憲的挑戰。...
賴怡忠
2 月 25,2013
連戰訪中、美日峰會、釣魚台
二月二十四日連戰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邀請赴中訪問,「連習會」今天(二十五日)登場。雖然宣稱這是「走春懷舊」之旅,因此去「看看老朋友」。馬英九祝福連戰行並託連戰代為問候習近平,民進黨則對連習會表示這沒什麼好奇怪的。但實情是如此嗎? 由於連戰此行與國共論壇無關,但邀請卻是來自準國家主席的習近平。說這是老朋友敘舊也實在太奇怪。過去國民黨重要領導人在國共論壇以外的時程訪中,...
李蔚
2 月 19,2013
「拚經濟」 政客的不敗話術
過年期間,才剛有一位讓人很尊敬的媒體前輩寫了文章,談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這本書;談書中引述的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的觀念:反對獨善其身的個人主義、肯定政治行動與公共空間的重要性。最後期許江宜樺能夠在閣揆任內實踐鄂蘭的哲學。 沒想到話音才落,就另有媒體報導,府院給江內閣定的調,仍然是「拚經濟」。這三個字一出,讓人好不容易才鼓起的對江宜樺的期待,頓時消了 大半。 「...
余杰
2 月 18,2013
馬英九不要做鄭克塽——讀高格孚《中華鄰邦》(下)
台灣是「後國家」時代身份認同的「實驗室」 主權問題是兩岸對談中一個無解的死結。由於主權被神聖化,使得兩岸的政府和民眾都難以從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迷藥中自拔。其實,國家主權真有那麼重要嗎?對於中國和台灣來說,民族國家的概念是二十世紀才逐漸被建構出來的。 此前,清廷在甲午戰敗之後,未經台灣民眾的授權和公決,...
余杰
2 月 17,2013
馬英九不要做鄭克塽——讀高格孚《中華鄰邦》(上)
古語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海峽兩岸的政、經、學各界人士,正因為身在局中、缺乏距離感,對兩岸問題的看法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相比之下,反倒是冷靜的旁觀者看得真切、評得到位,比如《中華鄰邦》一書的作者、法國學者高格孚。 高格孚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台灣認同政治、台灣史以及兩岸地緣政治,以「歷史性比較地緣政治學」...
李拓梓
2 月 03,2013
【週日想想】這不叫改革:馬政府「年金改革」的偽善
年金改革的「異化論」 我從小數學就不好,大學聯考數學考了零分,連帶影響了對數字掌握的信心,拿起電話總是把數字順序撥反,明明是26我總會撥成62,同事最好戲稱我為打錯電話大王。因此舉凡各種政策涉及精算,大家都知道我一定一片茫茫然,到底1.55和1.25有什麼差別,為什麼那個公式要減掉先乘以1.6再減掉1.7,問我一定不會得到答案。因此每每討論年金改革時,看著銀幕跳動的數字,那些「我的退休金」...
‹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