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媒體
CHIU MEi
1 月 08,2015
【時事想想】巴黎恐攻事件:言論自由至上 讓愛比恨更有力量
1月7日法國時間早上11點,以諷刺漫畫著稱的《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總部遭到三名恐怖份子的猛烈攻擊,造成12死亡,四人重擊多人受傷,其中有兩名警察,一位經濟學家馬立斯(Bernard Maris),雜誌社四位漫畫家,含總編查爾布(Charb)47歲、卡畢(Cabu)76歲、沃令司基(Wolinski)80歲、提努(Tignous)57歲,這四位元老級的藝術家皆以追求「自由」...
史努比
1 月 05,2015
【開往台灣的慢船】厚道與幽默感:死亡之握和那些鄉野傳奇
台灣政治人物普遍缺乏幽默感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否則馮光遠就不會顯得如此特殊;而許多政客更糟糕的是將所有的嘲諷(parody)都視為惡意,打壓這些嘲諷不遺餘力、賤招盡出,至於他們自己,卻可以無限制的製造種種指控和抹黑。這就是為什麼,前總統府秘書長羅智強近日「死亡之握殺的是人的厚道」一文值得好好探討。 簡單的說,網路、媒體上流傳的馬英九「死亡之握」,在英文裡被稱為詛咒(curse)...
楊索
10 月 22,2014
九把刀傷了自己?
如果名人偷腥史是一座罪惡之門,那九把刀正崁入拱頂的位置。這道門由許多名人的臉鑲成:彎彎、王世堅、成龍、柯林頓、苦苓、林清玄以及許多人。 九把刀和上述的人不同之處在,他未婚。如果他在婚姻狀態被抓姦,依據刑法第245條第一項規定,「通姦罪為告訴乃論」,第239條的罪刑為一年。在通姦除罪化的時代潮流下,通姦有無刑責,也引起社會辯論與大法官會議反覆解釋。 但九把刀即使未婚,...
章成
9月 15,2014
全台灣都受害,全台灣才有救
現在所有媒體的焦點都集中在餿水油事件上,然而只有食品業拼命想壓低成本,賺取最大利潤嗎?各行各業,台灣做哪個行業的人,不曾對自己說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種話? 那你身不由己地做了些什麼?自己記得到嗎? 你到速食店點個套餐,不想喝可樂要換柳橙汁,店員說:「那換柳橙汁要加五元可以嗎?」你為了不想喝可樂只好答應多付五塊錢,但直到很久很久以後,因為一個「意外」,...
陳陽升
9月 08,2014
關於德國簽證取消台灣籍的真假
日前PTT八卦板上一篇爆卦文「德國簽證疑似取消台灣藉,改寫中國籍」引起國人熱議 ,然目前在媒體上所見輿論似乎對若干事實有些誤解,因此想以本短文做一些澄清。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14年版的「國家與區域索引」(Staats- und Gebietssystematik) ,在國籍歸屬上台灣是另作歸類,該索引於第3頁至第4頁的相關說明是:另有若干情形為,...
楊虔豪
9月 01,2014
【首爾想想】船難後 遭政府與媒體玩弄遺棄的罹難者家屬們
8月中復歸記者崗位後,我規劃所跑的第一個新聞是世越號船難的後續處理問題。連日來,我每天下午趕赴首爾清雲洞居民中心,那裡離南韓總統府青瓦台只有幾百公尺的距離。 因為船難而失去子女的家屬,在活動中心前紮營。不論日曬或是雨淋,他們都一直待在那靜坐,為的只是希望離他們只有一線之隔的朴槿惠總統能與他們碰面,親自解決船難後留下的責任釐清問題。但至今已超過10天,總統仍避不見面。...
文捷
7 月 13,2014
從展元呼籲看台灣公民意識覺醒
近幾年政府施政無法取得多數民心支持,經過六年多執政,當初拚經濟與清廉保證,如今聽來還有些諷刺,隨著傾中政策持續受到民間擔憂,因而造就從318學運開始的台灣受剝削年輕一代、本土及弱勢的全面反撲,除了引發社會對服貿等政府對中政策的全面檢討,318學運期間也曾醞釀罷工、抗稅等行動,試圖藉此對執政當局形成公民覺醒壓力。 圖說:知名體育主播徐展元。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方祖涵
6 月 25,2014
世界盃的酒精戰爭
今天這裡賣啤酒的攤位,只有四種選擇: • 百威啤酒 • 百威白金淡啤酒 • Shock Top比利時小麥啤酒 • Shock Top青蘋果小麥啤酒 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Dedication版權許可。 ...
林耀盛
6 月 01,2014
難以化約論的人間悲劇
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發生後,有媒體不斷以煽情方式報導,追蹤兇手學校宿舍、住家和行蹤模擬。甚至,在新聞、談話節目以綜藝方式重現悲劇,如此虛擬真實的方式營造景觀社會,遮蔽真實的超級真實形態,只求刺激收視率卻未盡媒體職責,已然構成法國哲學家布西亞提到的「完美的罪行」圖像。近來,美國《外交政策》期刊也批評台灣媒體濫用新聞自由,將閱聽大眾變成僵屍。 北捷事件加害者的就讀學校、家人和社區在「...
史努比
五月 25,2014
【開往台灣的慢船】北捷案後的思想與言論犯罪思考
台北捷運殺人案,對殺人者、罹難者甚至台灣社會,都是一項悲劇。慘案發生後引起的社會討論不一而足,諸如學校和家庭教育、存在人心中的暴力因子,乃至廢除死刑。然而這些討論之中,可能有一項受到了大家的忽略。 成立鄭捷粉絲團、在社交媒體和論壇上對鄭嫌行為表示尊敬與嚮往,以及留言說要「在高捷上來一下」、「淡水線就交給我」,都遭到公共撻伐,同時遭警方偵訊。 根據警方表示,...
‹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