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媒體
媒體觀察
史努比
7 月 27,2015
【開往台灣的慢船】討厭記者很容易,但這世界不能沒有他們
不需要是個前媒體記者也可以感覺到,媒體記者如今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新聞類型(news genre),從電視台記者說了什麼蠢話、誰又抄了網友的稿子,到主播的胸圍和粉絲頁人數,到媒體各擁立場大亂鬥,到記者過勞和加班費怎麼算,然後,現在還要再加上記者被逮捕,以及教育部算不算是刑案現場和新聞自由是不是一種特權。 有些記者可能覺得很不爽,苗栗縣議會20年不刪預算,民代和民眾都不care,...
史努比
7 月 13,2015
【開往台灣的慢船】曹錦輝、主播和洪秀柱的second chance
曹錦輝再度登上大聯盟還拿下勝投,大家吵翻了;電視台主播不是說陳澄波很緊張,就是在採訪時亂入大帥哥木村拓哉;洪秀柱還在她的兩岸立場糾纏。這些事讓我上星期花了很多時間思考「第二次機會」這件事。 這好像是個有點愚蠢的問題,因為許多人類社會的制度設計,就在於確保一定有第二次機會。監獄矯正制度,是為了讓觸法者有再一次機會為善,而不是犯什麼罪都判死。台灣現行的大學入學制度,也是因為以往聯考「...
媒體觀察
史努比
6 月 22,2015
【開往台灣的慢船】總統大選外電報導你該知道的事和國民黨可悲的外文傳播戰
我們台灣人有個有趣的現象,儘管平常不是很喜歡看國際新聞,卻很喜歡看「國際新聞裡的台灣」。總統大選作為台灣規格最高的選舉,每四年一次、藍綠總是鬥得慘烈,台灣選民、媒體和政治工作者特別注重外電報導,似乎也是蠻正常的。 理由並不難理解,台灣不是國際大家庭裡受到重視的孩子,所以特別看重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在乎別人怎麼想、看我們。夾在幾個國際強權中,我們尤其希望了解,某某國家、...
Mattel
五月 31,2015
【島嶼邊緣】一場台灣社會的集體獵巫行動
劉小妹妹遭割喉遇害,全民悲憤,榮總醫師在媒體前的陳述實在令人動容;然而,劉小妹妹事件卻讓我們看到不理性的台灣社會。不僅媒體嗜血搏版面,不斷對劇情故事加油添醋;政客也如鯊魚聞到血腥味般,第一時間攻擊政敵;廢死與反廢死大戰也在網路上開打,彼此攻訐對方。 媒體嗜血推波助瀾 面對如此震驚社會的事件,媒體當然得好好分析報導;根據媒體的報導,打電玩、社交能力不好、自卑、國中時喜歡鬧女生、...
電影戲劇
CHIU MEi
五月 25,2015
關於侯孝賢:一位作者,應專注於他的創作
首先,恭喜侯導,獲得第六十八屆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電影人至高的榮耀。繼2000 年楊德昌導演的《一一》,十五年後台灣侯導再奪此獎,最早有日本導演大島渚《愛的亡靈》、香港王家衛導演《春光乍現》、南韓電影教父林權澤的《醉畫仙》、菲律賓導演曼多薩的《男孩看見血地獄》,這是亞洲國家第六度獲得此獎。 法媒早在試映會後,以多篇深入影評向這位台灣的電影大師致敬。例如:5月22日《解放報》...
媒體觀察
史努比
五月 25,2015
【開往台灣的慢船】媒體悲歌:無梗寸步難行 點閱決定價值
寫完這篇文章後,我毫不懷疑自己會和無數記者一樣,開始擔心究竟多少人會看這篇文章──是幾百還是幾千?抑或數萬?我也必須很努力的告訴自己,如果點閱數只有幾百,不代表人生就是黑白,不代表你「枉而為人」。這,是一場艱難的人性戰爭。 目前台灣記者的價值,有很大一部份建立在點閱數上。公司與老闆要求他們這麼想,市場機制似乎也要他們這麼想,久而久之,這個觀念不是被內化為記者的一部份,...
Mattel
4 月 26,2015
【島嶼邊緣】有病的是媒體不是手語
台北市議會在4月15日進行柯文哲就任後首次施政報告,而為了因應議會網路轉播,台北市政府邀請手語翻譯員同步翻譯;結果,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的華視竟然以聳動報導,指責柯文哲請來手語翻譯員浪費公帑。 在4月15日的華視新聞報導中,華視在「柯P市政報告 遭藍綠議員杯葛」、「護夫批郭董 陳佩琪被疑干政」這兩則新聞中,不僅提到「柯文哲請來手語老師……問題是報告的對象是議員……錢花得讓人匪夷所思」,...
文化研究
曾明財
4 月 18,2015
【眷村想想】 第一台電視
台灣電視公司1962年台北開播,過一兩年,中南部也可收到視訊。光大一村當年還沒有人家有電視,看電視得到位於五權路和篤行路口的航空研究院實驗工廠文康室。我每禮拜固定去看的影集是《斷刀上尉》,內容演美國印地安人和卡士達將軍對抗故事。 我國小一年級時,村內有了第一台電視,是家住巷尾的蕭家所買,蕭伯伯外省人,蕭媽媽台灣人,有兩個女兒。蕭家起初開放讓鄰居進場,三個女人卻很龜毛,不久竟然宣布「...
書評書介
湯志傑
3 月 27,2015
這不是太陽花學運(的紀錄),是台灣公民社會深沈反省的前奏
很快地,318過去一年了。對於這場不單震動兩岸統治高層與社會,其振幅更遠播世界的占領運動,自少不了許多紀念與回顧的儀式。或是出於對行禮如儀的研討會的厭煩,有種聲音認為,對這場運動我們這一年來已談得夠多,該知道的都知道了,與其任由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事後定義這場未明確達成任何外顯目標的運動,不如省思自己跟它到底有什麼關係。當主流媒體仍習慣以「學運」來界定去年這場突如其來的驚蟄春雷,...
政黨政治
史努比
1 月 12,2015
【開往台灣的慢船】他是我爸爸:超越藍綠的「二代艦共識」?
長久以來,民進黨經常問選民一個問題:蔣經國的爸爸是蔣介石、馬英九的爸爸是馬鶴凌、郝龍斌的爸爸是郝柏村、吳志揚的爸爸是吳伯雄、連勝文的爸爸是連戰。蔡英文、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和游錫堃的爸爸是誰? 有人知道嗎?應該沒有。就算知道也沒有用,因為他們和張三、李四、王五沒有兩樣,都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粟。 這個問題直接點出世襲政治、家族政治的現象,一向很能激發選民不平之鳴,...
‹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