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的酒精戰爭

友善列印版本
今天這裡賣啤酒的攤位,只有四種選擇:
 
• 百威啤酒
 
• 百威白金淡啤酒
 
• Shock Top比利時小麥啤酒
 
• Shock Top青蘋果小麥啤酒
 
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Dedication版權許可。
 
看起來至少還有兩個品牌,不過其實只有一個。Shock Top在台灣沒有進口,它是百威母集團「安海斯.布希」旗下的產品之一,輕淡加上果香的口味,主攻的是不喜歡傳統啤酒味道的消費者,夏天一向是這類啤酒的旺季。我們所在的地方,是在華盛頓DC市郊,距離球場七千五百公里的世足賽派對…隔了將近半個地球,百威身為世界盃唯一酒類產品的贊助商,獨家的權利無遠弗屆。
 
數千人的派對場合,一家啤酒的選擇,這樣的畫面放大千萬倍,就是百威啤酒在世足賽買到的勝利。國際足球總會(FIFA)把合作廠商分成三級,分別是夥伴(Partners),贊助商(Sponsors),還有支持者(Supporters),百威啤酒屬於其中的第二級,贊助金大約在三億到十億台幣之間,換來的是許多專賣的權力。
 
在巴西的球場裡,百威啤酒跟同一集團的巴西啤酒Brahma,是僅有的選擇,而遠處的活動,像是前述的派對,只要有國際足球總會的旗徽出現,也是百威集團的天下。如此的行銷似乎頗具效力,根據英國《行銷》雜誌的報導,四年前南非的世界盃,讓百威啤酒在英國的銷售量上昇三成。
 
聽起來是很完美的合作關係,「非營利」的國際足球總會拿到廠商的贊助金,贊助廠商換來銷售的成長,從此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現實卻不是這麼簡單。當代金錢戰場銀貨兩迄的過程,在全球化之後,跟在地制度跟文化的衝突更形激烈。就從本屆世界盃說起,巴西從2003年開始就禁止在足球場販賣啤酒,這項法律的起源當然是來自南美洲球場層出不窮的嚴重暴力事件,可是國際足球總會秘書長在2012年初對巴西政府祭出最後通牒,他說,「酒精飲料是世界盃的一部分,所以球場會有啤酒。如果我聽起來有點自大那也只好抱歉了,這件事情沒有談判的空間。」幾個月之後,巴西總統在衛生部長跟數位閣員的反對下,還是簽署了國會特別通過的世界盃酒精法案,特許了啤酒的販售。
 
或許有人會認為巴西政府屈服金錢的壓力,是因為那是開發中國家亟待收入的緣故,而球場酒精飲料的禁令,可能也有人會覺得不近人情。然而,把畫面轉到現代足球的起源地英國,在今年,世界盃的酒精爭議,也絲毫不惶多讓:因為酒商的遊說,英國政府宣布在球賽進行的期間,只要有英國隊出場,酒吧就可以開放超過原本法定打烊的時間。英國醫學期刊BMJ對這個政策的反應只能用震怒來形容,稱這個開放是「恥辱性的政策轉彎」,還好不爭氣的英格蘭很快就打包回家,期刊原本預估急診室激增的受傷人數,並沒有如期出現。
 
我們對金錢萬能的景象當然不會陌生,台灣各大媒體因為廣告的收入,不分立場在建築公司老闆賄賂案之後噤聲,甚或是積極用正面報導效忠的醜陋畫面,就是利益當前風行草偃的現狀。在巴西的世界盃,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啤酒,對於啤酒,政府只有無條件開放的立場,類似「沒有談判空間」的爭議,近來在我們的社會也一再重演。全球化的開放在許多國家帶來不同的挑戰,政府與人民在經濟的壓力之下,似乎都只能在掙扎之後投降。
 
百威對世界盃的贊助合約至少還有八年,換句話說,嚴格遵循穆斯林禁酒戒律的卡達,在2022年主辦比賽之前,跟國際足球總會與百威之間,將有更嚴重的酒精戰爭。而全球化是無法逆轉的趨勢,在下一波壓力來臨之前,我們除了衝突跟屈服以外,是否還有別的選項?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