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轉型正義
馬非白
五月 19,2019
【被遺忘的歷史】蔣政權監獄受刑人大量暴斃事件
中國國民黨蔣政權接收台灣初期,即逐步實施警特高壓統治,加上官僚普遍貪污腐化的情況下,原本有良好法治基礎的社會治安也漸漸出現混亂現象,但是,蔣政權將台灣當作佔領地、次殖民地,以「台灣人被日本奴化」的藉口,下令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指揮警特展開濫捕亂關,於是,戰後不到一年,日治時代留下來的監獄很快就人滿為患了。 根據一九四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的報導,第三監獄第二分監(高雄刑務所)就因收容的受刑人太多,...
歷史書寫
江昺崙
4 月 24,2019
哲人日已遠:紀念葉博文大哥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第一任館長葉博文先生,因肝炎於2019年4月1日離世,享壽72歲。 葉先生大半生,都在追求台灣人的尊嚴獨立與民主自由。他因為美麗島事件及林宅血案,開始關心各項社會議題,之後各種社會運動,幾乎無役不與,直到前年生病罹癌,仍然在街頭爭取公投法修正。 葉博文生前曾經跟我說了很多他的故事,他希望我記錄下來,但不需要公開發表,他認為自己是平凡的人,不需要做什麼回憶錄。...
歷史書寫
李永熾、李衣雲
4 月 18,2019
《李永熾回憶錄──邊緣的自由人》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民主化運動(一)
獻給為台灣奮鬥的每一個人 出生於八仙山的李永熾,從小過著彷彿與世隔絕的生活 沒有感受到二戰的總動員,也不知道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插秧、除草、游泳、抓蝦、捕蟬,就是他童年的全部 那時他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成為台大歷史系教授 更沒想過,他會參與社會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 成長於客家小村庄的他,隨著求學,一步步邁向更大的城市 東勢初中、台中一中、台灣大學、東京大學 留日期間,...
文化研究
藍士博
4 月 16,2019
【桃籽:想想】玫瑰、少年,與我們不逃避的世界——楊翠、陳嘉行對話錄
民主是台灣社會的百年追求,不管是宿命或者是機遇,一代代的台灣人心手相連,傳承記憶、勇氣與希望,也成為了面對強權威脅的堅實後盾。作為楊逵的孫女,楊翠從目睹多少風雲人物走踏東海花園,終至勇敢接下重擔,承擔台灣轉型正義的重要任務;相反地,原本在螢光幕上唱唱跳跳、耽溺於花花世界小確幸的焦糖——陳嘉行,卻意外地從《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這本書開始,踏上思辨、倡議的公共領域。...
歷史書寫
馬非白
4 月 04,2019
【被遺忘的歷史】校園白色恐怖的濫觴——「四六事件」
一九四九年,就在中國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即將在中國內戰完全潰敗、逃來台灣之際,陳誠受命壓制學生運動,曾經炮製了一樁對學生進行大逮捕的「四六事件」。 這起事件不但是台灣學生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校園全面進入白色恐怖的濫觴,軍訓教官公然進入校園,情治人員滲透學校環境,師生言論受到官檢嵌陷,學生自主性活動沈寂。 「四六事件」發生在一九四九年的四月五日、六日兩天,涉及台大、省立師範學院兩個學校...
黃炤愷
3 月 20,2019
集體如何記憶?從南非國定假日看轉型正義的記憶化工程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七十二週年,也是促轉會上路後的第一個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二二八紀念日做為國定假日,是政府重視和肯認這段歷史的展現,政府或民間組織在當天發表談話、舉辦紀念活動、追思會或展覽,引起媒體報導、民眾討論和反思。這是社會教育,也是記憶化的一部份。事實上,國定假日的訂定,包括要紀念誰、記起什麼事件、是否要全國放假等,攸關政府及整體社會如何面對歷史,是落實轉型正義不可或缺的環節。...
歷史書寫
素樸勛
3 月 13,2019
【電影與歷史】是什麼比紀錄片《殺人一舉》的恐怖場景還要恐怖?
那一天,一群軍人踏入了火車站現場殺害站員,來的突然,月台上的乘客瞠目結舌,有貨物司的鐵路員工在第二月台上被刺刀活活刺死,共計十三刀,還有台鐵員工在第一月台被槍殺,當場死亡。 以上的這段敘述恐怖嗎?這是什麼恐怖電影的劇本,還是好萊塢虐殺片?其實恐怖的不是這段敘述的本身,而是整個社會與制度對於這段歷史記憶的忽視以及迴避。...
歷史書寫
藍士博
3 月 05,2019
打破迷思、打造轉型正義「生態系」
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 那突然的巨浪, 竟沖破這樣堅固的防堤; 那無情的巨浪, 竟流毀這樣美麗的田園; 那激怒的巨浪,竟淹沒這樣和平的城鎮。 ——吳新榮〈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 如何面對歷史事實的逐漸剝落,以及提防理解與詮釋的單薄,自始至終就是「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台灣的情況來說,連續殖民與內部殖民的情境,...
歷史書寫
,
司法人權
王柏皓
1 月 30,2019
和解的系譜學:和解和原諒有何不同?
和解(die Versöhnung)與原諒(die Verzeihung)的差異 在遭逢納粹聞所未聞之惡後,四周向鄂蘭襲來的是法律上究責的無能為力以及德行上受盡潰敗的受困感,這種受困感在她早期思想札記當中相當明顯。雖然她在1940年代開始追溯極權主義之前的各種歷史轉捩點,但是到了1950年代困惑著她的卻是,要如何和解(die Versöhnung)?特別是犯下種種不義行徑、...
文化研究
黃彥瑄
1 月 03,2019
政治如何改造藝術和愛情?談《沒有煙硝的愛情》中的知識份子與愛人
《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作為波蘭道德焦慮電影的延續體,故事內容緊扣於五〇年代時期,受政治勢力影響下的愛情羅曼史。這部片極具私密性的描繪男女間的情愛關係,然而這種情愛關係卻脫離不了現實的政治處境,從而體現出時代的紛亂。 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l Pawlikowski)憑藉本片贏得第七十一屆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並將角逐於第九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
‹
…
2
3
4
5
6
7
8
9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