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投稿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投稿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陳為廷
張任宏
11 月 25,2013
只有抗議者該為議題失焦負責嗎?從臥軌、脫衣到丟鞋
近日來丟鞋抗議層出不窮,苗栗縣長劉政鴻、總統馬英九及行政院長江宜樺都曾先後被當作投擲的目標。許多人認為應理性和平表達意見,避免暴力行為才不會讓議題失焦。然而,模糊焦點到底是抗議者的行為、媒體的報導還是觀眾自己的選擇呢? 首先,從新聞媒體的角度來看,不論紙本或電視媒體都分別被版面跟時間所限制,勢必只能擷取事件片段報導。日前江宜樺院長觀賞「看見台灣」,...
林飛帆
11 月 21,2013
野莓五年:從訴求修法到學會面對濫權追訴
野草莓學運一晃眼五年過去了,時間過得很快。五年前,11月6日,我坐在電腦前面緊盯著當時學生架設的轉播頻道wenli的Yahoo Live,當時身旁一些成大的同學已經北上,參與靜坐。11月7日下午,行政院門口的四五百名學生被一個個拖上警備車驅離,我盯著電腦螢幕然後一邊掉淚。直播頻道旁的小聊天室,不斷出現各地學生相約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相聚靜坐。於是那天晚上我來到成大學生活動中心前,坐在木製舞台上看著4...
賴天恆、洪崇晏
9月 28,2013
向偽理性丟鞋
「縣長劉政鴻好意至張藥房老闆靈堂致意,竟遭『沒禮貌』的陳為廷丟鞋!這些學生真暴力!」是部分人士近日對大埔事件下的評論。「『學生』怎麼可以對『地方父母官』使用『肢體暴力』?」是這些人追問的問題。他們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他們從來不問「為什麼」陳為廷要丟鞋。他們只看到「以下犯上」就開始跳腳。 然而,如果細看不同媒體的報導,就會知道這些只看特定報導就開始批評的人,完全在狀況外。...
陳令洋
7 月 22,2013
【時事想想】潑糞,剛好而已
自七月十八日大埔拆屋以來,陸續發生抗議民眾蛋洗國民黨中央黨部、楊儒門到總統府前潑漆、陳為廷等人到劉政鴻家潑漆。昨天早上洪雅書房的店長余國信,甚至在嘉義以潑糞的方式抗議馬英九。全台各地各種方式的抗議,至今仍在陸續發生中。 我有朋友對於潑糞的事件有所質疑。他擔心,這些激烈的舉措會不會產生反效果。人們在電視上看到了抗議民眾的行為,如果再配合上政府方面的抹黑,...
姚步廷
3 月 05,2013
羅大佑的尷尬
最近這一陣子,許多藝文界與音樂界的工作者相繼站出來表態反核,這個氛圍影響了許多在那個圈子的人。有些人不想談這個問題,不過由於新作品在這個時間點發表,不管願不願意,他們都必須面對核能發電的議題。羅大佑就是其中一個頗為尷尬例子。 為什麼說他尷尬呢?首先,這名歌手以批判聞名,當年台灣的流行樂團還在一片風花雪月之際,他跳出來把批判性的社會元素帶進流行音樂的創作中。從他開始,台灣的流行音樂變得不一樣...
蔡佳勳
1 月 14,2013
清華校方和陳為廷的愛恨情仇
不管書寫清華大學歷史者是否有願意,我想「陳為廷」都應該被記上一筆。原因不是因為他多麼火紅,有多少新聞能見度或是帶領清大學生重新走上學生運動的舞台。而是他一個人催化了許多事情發生:被他帶領、被他感染、被他激怒。像是催化劑一般,讓許多人事物都動了起來-好壞皆然。 他不是英雄,只是他就是有辦法可以讓你往前走。即使理念與他相背,你都會不自覺的跳出來做點什麼:辯論也好、批評也罷,...
南嘉生
12 月 13,2012
學生「罵」教育部長
陳為廷同學在立法院強烈抨擊教育部長,衍生出「學生可不可以罵教育部長?」的問題。目前網路上討論這議題很多,但我想將討論重點放在公民社會與社會邏輯關係,並在這架構中討論學生陳為廷與教育部長蔣偉寧的相互關係,並衍生到思想與文化問題。 學生能不能罵教育部長,可以分幾個層次討論,上對下、教育及公民社會問題。 下對上的問題 大家都同意縣民若對縣長、...
林樹樹
12 月 11,2012
當儒家倫理學遇上現代公民社會
在聯合報的片面報導之下,陳為廷與教育部長的「備詢」事件成為台灣這幾天的熱門討論。教長選擇沉默,表示想避免社會對立增加,而陳為廷選擇向社會大眾道歉,希望大家把重點轉移回媒體壟斷上。這次事件,有很多方向可以談,我在此篇文章中將把重點放在「儒家倫理學」上。 在公共議事上,「禮」不應該是首要的,禮可以在私人領域中隨意談論,但在講究法理的公共上,理當先於禮,才不會造成判斷混亂,這是次序的問題,...
吳沛憶
12 月 11,2012
「這個傷口,我們彼此之間可以彌補起來嗎?」:寫在陳為廷道歉之後
竹塹城連日風雨,陽光終於探頭。12月7日午後,坐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前坪水泥地上,等待校長,和連署抗議校方不當處理學生教育部發言風波的教授們的密談結果。 在現場,非常讚賞陳為廷的道歉發言。他的用詞很精準:「我的發言可受公評,對那些因此受到情感傷害的人我道歉。」展現的態度,就是他一貫的,帶點稚嫩的傲氣、情感豐富但還是能被收拾不至失控。在校長令人失望的回應後,他的發言,適時鼓舞了大家。...
吳介民
12 月 09,2012
高調道歉,作為一種公民態度
陳為廷在12月7日的 「道歉」,8日的蘋果投書,顯現他的誠樸。 但因他的道歉是 「高調道歉」,他反抗體制的態度不妥協,給這個國家機器、製造新聞的媒體、偽善的社會,重重的一巴掌。 是的,這一巴掌已經穿透 「禮貌」,而直指體制的核心。 民主社會要避免落入媚俗順從(conformism)的陷阱,需要有 刺耳的 「聲音」(voice) 這聲音,激情抒發...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