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想想】身為母親最大的祝福 是讓孩子可以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最近六歲的小女兒跟我說,她以後不要生小孩,生小孩很痛,小孩又都是搗蛋鬼。所以,她要跟女生結婚,這樣不會生小孩。小女兒好奇地問我,她可不可以跟女生結婚。我說,當然。只要妳和妳喜歡的對象相互喜歡,

即便是男生跟男生、或者是女生跟女生,妳都可以不因為性別考量而跟對方交往,也可以結婚。因此,現在六歲的她,暫時決定哥哥以後跟男生結婚、她要跟女生結婚。

複製的性別腳本

在成長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國中時和母親的對峙。重男輕女的感受,總在不經意地對待中鑽入;也養成了自己要獨當一面、不麻煩別人的倔強形象,總想要藉此證明,即使身為女生也不會輸給男生。

【影像內外】林摶秋的推理電影練習曲:《六個嫌疑犯》

林摶秋的台語電影作品修復版問世之後,以女性愛情為主題的《丈夫的祕密》與《五月十三傷心夜》應該是討論度最高的作品,作品中對女性命運與心理的深刻描述,得到相當高的評價。相較之下,1965年的推理題材《六個嫌疑犯》,雖也有不少人覺得好看,尤其是戰後台灣電影當中,無論國語電影與或是台語電影,推理題材都極為稀少,這部作品可說是先鋒之作。

然而,該如討論這部電影?林摶秋對這部不滿意,因而當年沒有上映,此外,與這部電影相關的蛛絲馬跡也不多。因而形成雖然有趣,但卻不知如何討論的尷尬狀態。《六個嫌疑犯》與《丈夫的祕密》都是翻拍自日本電影,透過與原作品的對照比較,或許可以拉出一條可能的討論途徑。

《六個嫌疑犯》的模板

【數位想想】數位治理:框架與願景

數位治理是什麼?筆者嘗試探索這個概念多年,卻發現數位治理的各種技術與說法多如繁星,但卻缺乏統一的脈絡一以貫之,猶如瞎子摸象一般。多數的說法,是從自己的領域出發,審視該領域在應對數位時代到來所遇到的挑戰與衝擊,再來規劃應對的作法。這樣的作法,使數位治理的各種作為鬆散零散而沒有架構。

筆者希望能嘗試從新的角度出發,從數位的本質重新審視,進而以一以貫之的概念,重新串起數位治理的各個概念。

【奧地利想想】危機儲糧囤什麼?緊急疏散帶什麼?看奧地利人的防患未然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各地爆發,奧地利也不例外,全國上下囤貨宅在家防疫。有意思的是,我認識的許多奧地利友人完全沒有加入搶貨行列。「天有不測風雲,你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什麼突發狀況,所以家裡本來就有儲糧。」一位長輩風輕雲淡地說著。

為什麼奧地利人有未雨綢繆的傳統?

奧地利位於阿爾卑斯山脈,冬天零下一、二十度,以往交通不方便,住在山谷或高山上的居民,便靠著適合儲糧的馬鈴薯和紅蘿蔔、自製的醃製蔬菜、煙燻肉品和秋天收成的水果過冬。而現代奧地利人在家中庭園還是有種水果樹(多半為蘋果、西洋梨、棗、桃子等)和當季蔬菜的習慣。

【數位想想】從國小數學就能看出AI國防科技的發展

據了解,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總統就非常關心相關情報,成立專案小組蒐集情資,並總結出台灣應開始佈建無人機國防系統,並首重發展各項軍民兩用產業;但其實不需要經由俄烏戰爭才能得到啟發,因為世界早已是這樣在運轉了。

不論是烏克蘭此次將無人機應用於戰事中,美方也將無人機運用在戰情蒐集上;更早在2018年,中國的京東物流就開始布局將機器人與無人機納入運送的事業版圖;而在2021年5月疫情嚴重時,總部位於加州舊金山、專門從事美國醫療產品配送業務的運輸公司ZipLine也設計出一套無人機配送系統,向奈及利亞北部相對貧窮的卡杜納州運送疫苗。

【鐵份補給】鬼滅之刃風潮不減

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全日本空輸(ANA, All Nippon Airways),在3月25日推出鬼滅之刃彩繪機,首航時吸引大量影迷與航空迷前往成田機場朝聖,自2019年開始席捲全世界的鬼滅,時隔三年依然魅力不減。

【勵馨想想】找回家庭關係中遺失的拼圖

「我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不知道為何,因為疫情無法返回中國大陸工作,而我的婚姻也似乎完蛋了。」

「人家告訴我『男人過了40歲,講也沒有用了。』我該對這男人死心了。」

「那次她撕碎我們年輕約會時的照片,我的心就關上了。」

這些隻字片語都來自於我去年陪伴的家庭成員口中,他們影響了我的工作思維,也打開我的工作視野以及對家庭的眼光。

見山是山:初入家暴防治工作

1993年台灣發生了「鄧如雯殺夫案」,引發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讓長期關注婦女受暴問題的婦女團體更積極推動立法,催生了1998年《家庭暴力防治法》。1999年各縣市成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推動法令運行,為受暴婦女建構了保護體制,期待透過社會工作與各網絡的介入,終止暴力的再發生。

【荷事生非】荷蘭無車社區──Merwede以人為本的永續計畫

想像一下,社區裡有讓孩子們能跑跳運動的公共綠色空間、有提供休憩的社區花園,在這裡爸媽不必擔心會有過快的車輛呼嘯而過,或突然一台機車從巷口竄出。早晨與傍晚當民眾通勤時,騎著共享單車前往附近的火車站、輕軌站來回。一個不鼓勵民眾開車的社區該如何設計呢?開發者如何說服大眾這區域禁止車輛通行的呢?這樣的社區能達到永續環境的目標嗎?

前幾天跟荷蘭當地友人在吃飯時聊到了買房議題,提到我們住的城市烏特勒支(Utrecht)附近正在開發一塊「無車社區」:這社區將座落在市區不遠處的默威德運河區(Merwedekanaalzone),也將是當地市政府政府在經過多年研究評估後,相當有野心地想要打造一個應用人本交通、能源中和等概念的永續城市典範。

李沛恩 Pei En Li

自我介紹時會說自己做城市規劃,但內心深知關於城市永遠理解得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