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羅生門

三月十六日《蘋果日報》論壇上有一篇文章〈台灣大學大宅門〉,在文章中提出三點建議,簡言之就是:讓台大能跟台北市更加媒合、在校門那裡蓋一個禮堂讓台大及台北市民都能使用、校門口不能蓋人文大樓。

張正昕

作者為臺大哲學系學生

【憲政想想】 法國第五共和憲法的歷史來源與運作

(編註:本文為三篇專文構成的專題之第二篇,作者將在專題中檢視台灣目前對憲政體制,特別是半總統制與內閣制的討論,同時介紹法國半總統制的運作與台灣的憲政施行現況。)


台灣的 1997年憲改,在憲政體制中導入法國第五共和的半總統制精神。儘管1997憲改之後的體制並非百分之百的法國半總統制,在目前再度成焦點的憲改討論中,我們有必要重新回顧法國半總統制的歷史來源與運作,才能夠讓這一波「半總統制vs. 內閣制」的討論更加切中要點。

混亂的第三、第四共和

318學運的省思

318學運將滿週年,回顧過去一年,台灣社會經歷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學運的發生地-台北,在2014年底的九合一大選中「改變成真」,由號召「在野聯盟」的柯文哲贏得首都市長席位,而引發學生衝進立院的始作俑者-國民黨,則在這場選舉中一敗塗地。一般相信,如此重大的改變,其關鍵就在學運喚醒了公民的力量,集結起來向只為私利、不顧國計民生的政客政黨發出積怨已久的怒吼。

【開往台灣的慢船】大潮流再思考:紙本不可割,慢速不可棄

台北市長柯文哲去年底一上任就要求,除了有絕對必要的單位之外,其他市府單位全部不訂報紙,因為新聞在網路上都看得到。柯P的作法即使爭議但並沒有錯,我們每一天到樓下拿報紙,再用報紙配早餐,或上班族午後在咖啡廳看報紙的時代早已遠去。報紙紙本目前好像只剩下讓名嘴拿來在電視上罵馬英九和政黨這個功用而已。從小陪我們長大的紙,如今變成了螢幕,整天不是盯著桌機、筆電,就是盯著手機、平板或各種不同的3C裝置。

數位化從各方面而言都是既偉大又有其必然性的趨勢。時代變了,就要隨著時代前進,打不過潮流,只能加入潮流,大家這麼說。

【時事想想】初心──寫在慈濟撤案之際

我知道證嚴師父這個人是於1980年,那年秋冬我住在花蓮,冬末年關前,有一逃犯從花蓮監所逃出,因為太饑餓逃到我居住處,意外引發一群人關切,其中幾位自道是證嚴法師的弟子,平日賙濟窮苦人,我因而聽聞這位師父。這幾位應該是證嚴很早期的跟隨者,他們言行慈悲素樸,描述其所追隨的證嚴師父有高度真誠景仰。

之後,就是眾所熟知證嚴領導的慈濟成為台灣結合宗教與慈善的龐大體系。我因記者職務與常往花蓮,對慈濟所為有一些認識。先說我的第一手接觸。

佛家講眾生平等,慈濟系統卻有清楚位階,甚麼層級的捐款戶穿何種服裝,有何種稱謂,一點不容含糊。在慈濟最內圈、核心者圍攏證嚴,他們掌握龐大資源的決策權,慈濟事業體成之於他們,也幾乎可能毀之於他們。

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今早醒來,看見新聞報導有人因讀過劉克襄老師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而有感而發,寫出了一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據說引發許多鄉民淚推,表示認同。讀完該篇文章後,不禁深感哀愁,愁於亂世之中,年輕世代的我們,立足之地是否還能找尋的到,卻亦替八年級的我們,感到擔憂。於是,我想寫〈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島嶼邊緣】國民黨對核四的態度顛三倒四

核四議題困擾台灣將近30年,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海嘯重創福島核電廠,一夕間反核四聲浪高漲,反核四幾乎成為台灣全民共識。不過,國民黨對核四的立場一變再變,一下子要公投,一下子不要公投。

最近,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附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2025非核家園」主張以及「省下一座核電廠」計畫;朱立倫並強調「2025年一定要走向非核家園,絕對不是口號,要具體實做」,朱立倫也提出非核家園省電三方案。只是,國民黨主席借鏡首爾的省電主張,卻被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專文打臉指稱借鏡首爾是騙局。顯然,非核家園與核四議題,國民黨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共識。

房價、美河市、排斥、家與縉紳化 ──一個隱藏在祈求高房價背後的深層問題

最近,由於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了將捷運聯開宅用作社會住宅,使得位於捷運台北橋站共構住宅與美河市的原住戶紛紛跳出來抗議說:「市府的住宅政策是在壓低他們的房價」以及「他們欲企圖築起一面高牆,來阻隔這些新搬入的住戶」等抵制聲浪。事實上,高房價、買不起房子以及期待房價往上走的態度,長久以來,一直都存在於整個大台北地區的人口稠密區內,並形成兩股拉鋸對立的力量,只是,歷屆的雙北市政府執政者,都因擔心得罪選民或建商,而不敢真正有力的打房,以致雙北市鬧區的房價在這幾十年來,經由投資客和建商的炒作,變得極為不合理。

儘管如此,這樣的討論,卻都不曾終止過(如過去對議員應曉薇用水沖萬華的遊民,來保護當地中產階級「生命安全」與房價的贊同文,以及這幾天說出七年級年輕人遭受低薪壓迫和當無殼蝸牛的悲鳴等)。對此,筆者認為,不論是有房的居民,還是無能力買房者,儘管他們都極力表達自己的立場,且都頗有道理,但在這兩者的對立當中,似乎都忽略了我們將面對的共同未來-台北縉紳化(Gentrification),亦即,一個只容許中產或富人階級,以及高消費、高房租與高房價的城市(此詞取自美國社會學家-Sharon Zukin在描述紐約市變遷的用語)。而這樣的問題,就像一把雙面刃,最終都會傷害到有房與無房者。在此,筆者將以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美河市與其所在位置-新店區為例,來做一簡單的討論。

許家瑋

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學生,曾在私校學生自治上走過一輪,以成為一個善良而勇敢的台灣人為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