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從零到一》創新先覺談教育:特異者昌,標準者亡


新專欄介紹:
專欄作家謝宇程,學習背景包括自然科學、商管、政策,最後決定深入研究教育。教育決定了個人生活的樣貌,也決定了國家、社會、產業的整體樣貌。但什麼該決定教育的樣貌?在這個變動的世界中,教育該面向未來,該面向個人生涯,該面向科技、產業、社會變遷。教育不必是關在四面牆中為了學歷填塞,教育該是一場學與業的壯遊。


一位全世界最成功的創投,會問面試者什麼問題?他的畢業學校、科系、名次、科目成績,還是課本中的某段落知識?

彼得.提爾會問:「你有什麼異於常人的重要見解,說來聽聽。」

如果被他面試到,你會說什麼?台灣的年輕人,有幾個人說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答案?

也許你不知道彼得.提爾是誰,但你一定知道臉書。在臉書剛剛成立的時候,第一筆創投資金就來自獨具慧眼的提爾,他現在還控有臉書十分之一的股分。他看過數百個矽谷創投案例,成功協助了臉書等許多創新企業站穩腳跟,之後改變世界。他是這個世界上,看科技、看變化、看未來,最精準的一個人之一。

彼得.提爾沒有為教育特別寫書,但在他的近作《從零到一》之中,許多異於常人的重要見解,卻可引伸到教育的探討上。

謝宇程

謝宇程學習背景包括自然科學、商管、政策,最後決定深入研究教育。教育決定了個人生活的樣貌,也決定了國家、社會、產業的整體樣貌。但什麼該決定教育的樣貌?在這個變動的世界中,教育該面向未來,該面向個人生涯,該面向科技、產業、社會變遷。教育不必是關在四面牆中為了學歷填塞,教育該是一場學與業的壯遊。

我們的武器是身體:獻給周榮宗阿伯

最近正值318運動的一週年,各種的檢討,不論是運動者之間的自我表述,或者是如台灣教授協會辦的318週年學術研討會,都是對於去年運動的反覆檢視,並試圖拉出一個長遠的視野。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搞一輩子!」(吳叡人,2012)

看著日曆一天一天的反覆著去年的日子,就連天氣也反覆著去年的變化。先是酷熱,然後轉涼。就在日子一天一天的接近3月23日,那個過去一整年當中,最血腥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最令人不忍卒睹的,針對323佔領行政院行動的血腥鎮壓,也又要在我們的腦海重演一遍。

中華民國政府似乎也謹記著去年那場狠狠打臉他們的運動,一架架的拒馬重現在街頭之上。有人笑稱是「國際台北拒馬藝術節」,但在我看來,越過度的武裝,越顯得出馬英九政府內心的恐懼。當然,今年沒有促成台灣青年再度佔領的理由,雖然有一些在周邊舉辦的紀念活動,但是也未曾重演佔領的抗爭劇碼。

就在週日晚間(3/22)正準備入睡時,一則令人心碎的訊息出現在臉書:

BRT本是一條「龍」,別把它搞「胡」了

台中藍線BRT爭議持續延燒至今日,在闡述我所挺的BRT長什麼樣子、為什麼我挺BRT不挺MRT之前,我還是想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能促成一個對話,至少是我個人和希望拆除BRT或是降級成公車專用道的人的對話。

BRT,這是一個國際間現今最火熱的交通運輸系統,它造價低、工時短、速度只慢捷運(MRT)一些、不須鋪上特殊軌道、更有助於減少私人載具上街所造成的影響(空氣汙染、交通事故率)。現今全球總共有163城市使用BRT,擁有超過2900萬名使用者,根據EMBARQ的研究顯示,使用BRT作為城市內主要運輸系統,可以有效減少人們的通勤時間、交通事故率發生減少80%、減少45%一氧化碳、69%苯以及30%懸浮微粒(PM2.5)的排放(一氧化碳、苯以及PM2.5的排放是來自汽機車廢氣),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些?原因很簡單,就是「抑制私人載具上路」。

我們就是要誠實的政治人物

決定參選台中立委的洪慈庸小姐,日前在臉書上對於死刑犯鄭性澤一案發表了個人的看法,意外引起了廢死與反廢死的兩派論戰。其中洪慈庸小姐的一段「倘若因為思考個人政治生命而避談現實需面對的問題,在此時我已經淪為政客」令我感觸良多。

許多人認為維持死刑是一個「社會有多數共識」的議題,不應該被少數意見所左右,政治人物更不應去挑戰這個多數的民意。的確,多數民調的結果支持死刑的人往往超過了八成以上,然而多數決是否就是不可挑戰的真理呢?

Han Hung

亂世浮生小吃漢
痞客邦:拉麵王

【開往台灣的慢船】被遺忘的台灣可割可棄,不怪自己能怪誰?

今年2月23日(美國時間2月22日)的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音樂人Common在以「Selma(逐夢大道)」贏得最佳電影歌曲獎之後的致詞,為香港占中民主運動打氣鼓勵,發言贏得全球迴響。如果再加上去年雨傘革命期間全球媒體的關注程度,也就難怪在台灣會有不少人慨歏,和香港比起來,我們一樣轟轟烈烈的太陽花運動絲毫不受國際重視。

2月27日,美國國務院主管政治事務的國務次卿溫蒂薛曼(Wendy Sherman),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座談會中面對台灣記者提問時則說,台灣目前在華府政治圈甚少被提及「是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台灣穩定繁榮,和中國關係良好,而且「一中概念和三項(美中)公報已經成為標準」,也是現狀。

這兩個事件帶出一個問題: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談論和注目中消失,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而台灣人自己希望他們的國家被談論,還是不被談論?

【島嶼邊緣】李光耀的亞洲價值是不是台灣需要的價值?

新加坡政府在3月23日凌晨公佈李光耀(1923-2015)的過世訊息,國際媒體在他病危住院期間已經高度關注他的狀況;簡單講,媒體其實是在等候新加坡官方公佈李光耀逝世的消息。一位未滿16歲的新加坡學生因為在3月18日捏造李光耀過世假消息而遭到逮捕,可能因此遭判處最高10年的有期徒刑。上述的新聞,或許可以讓讀者理解李光耀對全世界的重要意義。

老師,我應該去大陸工作嗎?

在大學教書,研究領域又是中國經濟,從十年前開始教書起,就有學生就會不斷問我:「老師,去大陸工作好嗎?」,十年間,答案有很大的變化。

十年前,我的回答是肯定學生去大陸職場挑戰。原因很簡單,套句日本諺語:「要讓可愛的小孩去旅行」,海外生活的辛勞,是年輕人成長的最好養分。然而,我過去長期在入學成績不高的私立大學任教,學生的英文入學成績慘不忍睹。英文不佳,又缺乏其他外語能力的他們,能夠走出台灣的地方,只有大陸。十年前大陸的台商也還在積極招募台幹,只要肯吃苦,大概都還可以找到不錯收入的工作機會。

但十年後,環境有很大的變化。首先,這十年間,台灣與許多國家達成度假打工簽證的協定,英語不夠好的學生,只要肯吃苦冒險,有許多國家可以提供成長的機會。

郭永興

作者為臺中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