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第二次的轉型正義─解聘獨裁時期的所有司法人員,重新招聘

最近因為法務部提名大法官林輝煌而有爭議。很多人也討論到德國的轉型正義為例。德國在二戰後的轉型正義,確實做得不夠,有些法官在二戰前是希特勒幫凶, 在二戰後仍繼續當法官。這在德國社會也多有討論,但是沒有法制規定,政府也無法處置。另外,戰後的德國,仍需要有專業的司法人員,無法完全徹底解除納粹司法幫凶的司法人員,確實是德國社會最大的痛。但在當德國接受東德獨裁政權後,他們痛定斯痛,吸取過去沒有徹底改革司法的教訓,在1990年東德政權倒下後,大刀闊斧地改革德東的司法體制。

西德接收東德後,為了不讓東德獨裁政權下的司法人員傷害民主人權,制定了所有司法人員必須全部解職的新制,重新招聘。筆者看到台灣公視在討論此問題時, 受邀學者舉德國轉型正義為例,引經據典地說德國的做法,但只提到第一段德國在二戰後的司法人員,仍可擔任司法公職的例子;卻隻字都沒有提到,德國為此吃了不少民主的悶虧,在第二次的東德政權倒了之後,他們記取教訓,解職所有東德政權下的司法人員。

游常山

作者為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

劉威良

德國台灣協會前會長,台灣護理師、德國護理師及精神病患專業照護人,德國失智者專業照護人、從事動物輔助活動、教育及輔助治療的研究與資料搜集 。著有《借鏡德國-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借鏡德國-毛小孩的神秘力量-從歐美的動物輔助治療看台灣動物福利》。

【時事想想】勿忘今朝:10年前的太陽花

台灣社會回顧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之際,最近國民黨、中國和美國部份學者聯手唱和,再度搬出92共識為中國底線,不接受就會「地動山搖」之類的論述。在總統大選即將主宰未來一年半的國內新聞時,兩岸關係顯然也不能免俗的再度成為公眾焦點。不過要提醒大家一件經常被忘記的事:1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5年3月26日上達百萬人參加的「反反分裂法大遊行」。

將它形容為10年前的太陽花運動,亦不為過。如果今天我們因為馬政府的親中姿態而觸目驚心,千萬不能忘記,這一波由國共再度攜手合作而起的變局,都由10年前的3月而起。我們可以說,它就是今日ECFA、貨貿服貿、一面倒兩岸關係的序曲。

惜別、寢台

不知道大家去日本自助旅行時,有沒有搭過寢台臥舖列車的經驗?由於台灣南北距離只有四百公里,台鐵在縱貫線電氣化之後,1983年8月10日廢除了臥舖列車,台灣從此就搭不到車上有床鋪的火車了。因此很多人到日本旅行時,都會安排搭乘寢台列車,老的回憶當年從南部北上求學就職的過往,少的體驗那段從未在台灣看過的特殊經歷。

經濟發展跟民主自由,從來就不需取捨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前兩天逝世了,他幾乎是以個人意志,讓新加坡以一城邦國家之姿,得以躍升國際舞台。國際社會一般認為,新加坡擁有經濟高度發展、社會秩序嚴明、政府效率高等令人稱羨的優點,但這背後對個人自由的箝制,但往往被高度經濟發展的迷霧給掩蓋。究竟新加坡的「民主」、「自由」是怎麼一回事?

新加坡獨立初期,利用打壓共產黨的理由,箝制人民的自由。隨著經濟成長,演變為一種微妙的模式,新加坡非常富裕、但除了富裕以外,似乎一無所有。新加坡縱然有公開透明的選舉,但李光耀制訂了一套人民行動黨絕對不會失去政權的遊戲規則,其中包含選區劃分、選舉規則的制定等。

從燈火闌珊處走來 ― 側記中正大學、嘉義與318運動(下)

330佔領凱道 ― 全國多元力量的匯流 

在三月接近尾聲時,議場內的學生與NGO號召群眾於330當天佔領凱道,同時高雄的工會和NGO邀請許多中南部學運社團一起北上,這股力量就像暖流一般北上迴流,也重申服貿將衝擊台灣所有的公民,而勞工又在其中佔了大多數,因此「民主黑潮、工學聯合」成為這次集結的重要口號,目標是在330展現力量,對馬政府進行施壓。

這次的大集結當中,嘉義地區的包車行動也變的多元。在中正有社福系的同學們發起「要社福,不信服」運動,包車北上參與330大集結;在嘉義市,則有嘉義之音廣播電台與嘉義人民民主論壇合作,共同包車北上;同時,嘉義人民民主論壇則於在地進行聲援,提供無法北上的公民們一個參與的平台。這個現象當時看來不算什麼,後來則成為嘉義後318運動的多元發展面向。

在330當天我由於高燒而沒能北上,但從電視與媒體上看到五十萬人集結的壯觀場面,這次的佔領凱道行動的確頗為成功。隔天,我就北上和社團會合,同時也和後來組成「民主黑潮學生聯盟」的夥伴們初次見面,此時人數大致為二三十人左右,多半是原本學運社團的幹部。

不歧視,然後呢? -外籍家事勞動者在台的困境與《家事勞工保障法》之必要性

日前東區貴婦親子餐廳Diamond Cafe,在菜單上推出199元的「外籍幫傭餐」,引起輿論一陣嘩然,所有民眾群起攻之,認為這「根本是明目張膽的歧視」!

尤有甚者,有網友提到這就像是早年在美國白人黑人在公車上被要求坐不同的區域,甚至黑人白人使用的廁所也必須分開,因而大聲推論「這不只是差別待遇,是歧視」!台灣人洶湧的正義之情顯露無遺,但是除了這樣人云亦云的驚嘆與批判之外,我們應該進一步想,沒有了「外籍幫傭餐」,歧視是否就不存在?

從燈火闌珊處走來 ― 側記中正大學、嘉義與318運動(上)

運動的初衷是衝動

話說從頭,318當時我對服貿議題的印象,就是在新聞上看到守護民主平台和反黑箱服貿協議主辦「守護台灣民主之夜」,當下只覺得這樣的行動沒什麼用,「服貿差不多要過了吧!」的念頭湧上心頭。但到了當天晚上,發現參與守夜活動的人們一擁而上、衝入立法院,這才讓我精神一振,「我們正在書寫歷史」,這樣的動力驅使我和朋友北上前往立法院。

到了立法院之後,我們先在週邊觀察狀況,同時也和異議性社團的朋友們交換資訊。當時的狀況是,立法院外有許多群眾或聽短講、或互相聊天,包圍立法院以聲援議場內的學生。不得不說,到了立法院週邊就是有種想衝場的感覺,在319的中午我和朋友差點要衝入立法院,但想到社團通知我們回去開會,就決定作罷南歸。

從熱血北上到回歸在地